齊魯匠心 好品筑夢 ——山東將質量優勢轉化為品牌勝勢的實踐之路
編者按 品牌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更是區域競爭力的綜合體現。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率先出臺《山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將“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作為推動現代化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系統推進質量變革、品牌賦能與產業升級。
“好品山東”不僅是一個個具體產品的集合,更是山東省堅持質量為本、創新驅動、文化賦能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好品山東”以其4年探索實踐,書寫了一段從質量變革到品牌賦能的新篇章。從文化根脈到標準創新,從制度構建到生態培育,山東省正以系統思維推動品牌建設全面起勢。本篇報道聚焦“好品山東”的發展歷程與創新實踐,解讀齊魯大地上正在發生的質量革命與品牌進化,見證山東省從品牌大省向品牌強省的跨越之路。這不僅是一方水土的品質堅守,更是一個時代的質量宣言。
“‘好品山東’早已不僅是山東品牌的代言,更彰顯著齊魯大地的文化傳承、資源稟賦和‘走在前、挑大梁’的責任擔當。”站在2025年中國品牌日(山東)活動的現場,山東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承丙的語氣鏗鏘。
4年磨一劍。從2021年啟動至今,“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已評選出4批共523個品牌,覆蓋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大領域,成為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而在其背后,一條以質量品牌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愈發清晰,“好品山東”為齊魯大地描繪出一幅產業高端化、集群化、綠色化的新圖景。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好品山東”正逐漸成為一張閃耀的名片,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目光。
文脈傳承 好品有源
從管仲“以質取信”的治國理念,到魯班“毫厘不差”的工匠精神;從《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哲學,再到賈思勰《齊民要術》的標準化思維,這些在齊魯大地傳承了上千年的質量文化瑰寶,塑造了一代代山東人忠厚樸實、重信守諾的品格,也鑄就了“好品山東”以“質量、效益、信譽”為核心價值的原生秉性。
這份深植于齊魯文化基因的對“質量”與“信譽”的執著追求,并未停留在歷史典籍與精神品格之中。進入新時代,它被賦予新的使命,轉化為山東省突破發展瓶頸、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時間回溯到4年前。山東省作為經濟大省,卻一度面臨品牌“多而不強”“群山無峰”的困境。
為徹底扭轉這一局面,將分散的“地方名牌”凝聚成一塊享譽世界的“金字招牌”,山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打造“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用“一盤棋”思維勾勒品牌強省藍圖,開啟了一場以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驅動產業升級的戰略變革。2019年,戰略構想正式落地,山東省明確提出打造“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旨在整合該省優質資源,樹立“山東好品”的統一形象。2020年,共建共享成為共識,“共建共享‘好品山東’”被寫入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凝聚起全省上下的合力,標志著這一工程從概念構想進入了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2021年,體系化建設迎來關鍵突破——山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共建共享“好品山東”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該文件首次將品牌建設的范圍從單一的農產品、制造業產品,擴展至農產品、消費品、制造業產品、建筑工程以及服務業等全領域,實現了“海納百川”式的全覆蓋。更重要的是,山東省在全國率先創新性地開啟了“標準﹢評價”的區域品牌建設新模式,對申報企業進行嚴格篩選和認證,從而確保了“好品山東”的含金量和公信力。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好品山東”建設進入了制度化、體系化推進的新紀元,為山東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品牌動能。
為進一步鞏固成果、提升效能,2025年1月,山東省修訂并印發了《“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評價管理辦法》等4項核心制度。此次修訂并非簡單修補,而是對品牌建設體系的深度優化和全面升級:進一步細化了評價標準,使其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規范了標識使用,以維護品牌形象的統一性與權威性;強化了動態管理,建立了能進能出的循環機制,確保品牌群落始終活力充盈;加強了宣傳推介,旨在不斷提升“好品山東”的品牌價值與市場影響力。此舉共同構建起更加完善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為“好品山東”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制度創新 好品有尺
那么,究竟由誰來確保這套精細的制度體系能夠準確落地、發揮實效,并守護品牌的純正血統呢?答案就在于其創新的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是“好品山東”品牌的“守門人”。
這位“守門人”的職責明確,旗幟鮮明地將“質量”作為最高導向。“好品山東”的評價機制,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構建了一套科學、公正、透明的精密體系。它的評價維度絕非泛泛而談,而是精準聚焦于“質量、創新、品牌、效益、綠色”五大硬核指標,專門搜尋那些能夠代表中國制造實力的“尖子生”——無論是“全國唯一”、能“填補國內空白”,還是“關鍵指標行業領先”,都是其青睞的對象,從源頭上確保了入選品牌的代表性和引領性。
要做出最公正的裁決,離不開最科學的“工具”。在評價方法上,“好品山東”評價機制摒棄主觀印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構建出精準的評價模型。它并非閉門造車,而是引入第三方權威評價驗證機制,并組建由高端質量品牌專家構成的評審團,共同為品牌的成色把關,確保了評價過程的專業性與結果的公信力。
“好品山東”品牌的視野極為開闊,立志要實現“海納百川”式的全覆蓋。從一件小小的農產品到龐大的重型裝備,從一家家實體企業到整個區域產業集群,再到蘊含文化底蘊的地理標志,“好品山東”的評價范圍橫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全領域。截至目前,山東省已組織開展4批“好品山東”品牌評價工作,現有523個品牌入選,其中企業(產品)品牌467個,區域品牌和地理標志56個。
然而,隨著品牌影響力如滾雪球般擴大,“好品山東”品牌的目光也愈發銳利,標準愈發嚴格,鑄就了“好品山東”金字招牌的十足含金量。據了解,入選第4批“好品山東”的100個品牌涵蓋了工業、農業、服務業各領域,從8家現代農業標桿撐起鄉村振興脊梁,到78家制造業領軍者擎起工業強省大旗,更有14家現代服務業新星閃耀新經濟浪潮,構建起“海陸空”全方位品牌矩陣。同時,第4批“好品山東”中的78家制造業企業,擁有52項國際專利沖破技術封鎖,178項國家標準、183項行業標準定義行業規則,11項產品打破壟斷或填補空白。
生態培育 好品有林
在青島市一家專精特新企業的生產車間里,企業總工程師指著剛剛下線的精密儀器感慨道:“我們產品能打入國際市場,靠的就是過硬的質量。但真正讓客戶記住我們的,還是包裝上那個‘好品山東’的標識。這個標識背后,是一整套我們親身經歷的嚴格篩選和持續監督。”
這番感慨,道出了眾多山東省企業的心聲。而這些閃耀的“明星”品牌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是根植于山東省精心設計、系統運作的品牌培育生態體系。
“我們堅持系統性謀劃、體系化推進,不斷完善制度體系、組織體系、品牌體系和工作體系。”山東省市場監管局質量發展處處長王蕊介紹,山東省創新構建了“4﹢1”品牌體系架構,以產品、企業、行業、區域品牌和地理標志為主線,編織了一張覆蓋全域的品牌發展藍圖。該體系旨在將現有依據法律法規、政策和品牌建設及相應技術標準產生的品牌,有機納入“好品山東”品牌大家庭,并分行業、分領域、分層次滾動實施“好品山東”品牌培育工程,其目的就是不斷做優品牌存量、做大品牌增量,把更多質量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如今,“好品山東”品牌已全面覆蓋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形成一個龐大的品牌矩陣。
在打造“4﹢1”橫向類別體系的同時,山東省更按照品牌成長規律,匠心獨具地打造了兩層縱向梯度培育體系,如同為品牌成長修建了一條從“地方軍”到“國家隊”的晉升通道。第一層是基礎品牌梯隊,這是“好品山東”龐大的后備力量和創新種子庫,由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各自建設的部門品牌、山東省高端品牌重點培育企業品牌和地理標志品牌共同組成。第二層是頂尖品牌梯隊,即由最終入選“好品山東”的品牌組成,它們是從基礎品牌中優中選優、淬煉而成的“品牌精英”,代表著山東質量的最高水準。
基礎品牌梯隊是“好品山東”的活力之源。其中,部門品牌是省級工作條線建設的專業品牌,實行備案制和動態管理,宛如一條條匯入大河的專業支流。目前,山東省主要匯聚了7大部門品牌:山東省委宣傳部的“山東手造·優選100”(凝聚文化匠心)、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山東省生產性服務業領軍企業”(引領服務升級)、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的“山東制造·齊魯精品”(夯實制造根基)、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的“百佳文明窗口”(提升服務品質)、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的“省級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涵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賦能鄉村振興)、山東省商務廳的“山東老字號”(傳承商業文明),以及山東省體育局的“好運山東”(激發體育消費)等。它們在各垂直領域精耕細作,為“好品山東”輸送著特色鮮明的專業品牌。
與此同時,山東省高端品牌培育企業品牌和地理標志品牌則構成了市級工作條線建設的基礎品牌方陣。前者是參照“好品山東”評價指標,從各市培育的品牌中選取的“優等生”,它們基本達到“好品山東”評價標準且具有良好成長性,是距離“好品山東”最近的預備隊;后者則是依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產生,承載著獨特地域文化和自然稟賦的特色品牌。
對于這種科學的體系設計,王蕊生動地比喻道:“我們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各部門各地方已經做了大量培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好品山東’并非從零開始,而是在此基礎上優中選優,提煉出最能代表山東質量的品牌精華。”目前,“好品山東”品牌體系基本構建起了橫、縱兩個維度的立體架構,橫向是“4﹢1”類別體系,縱向是兩層梯度體系。隨著“好品山東”品牌體系建設不斷深入,橫向類別將會越來越細分,縱向梯度也會越來越健全,整個品牌體系必將隨之不斷成長壯大,充滿活力。
這種分層培育、梯次晉升的機制,最終目的是完善培育生態,推動系統發展。通過這套機制,山東省實現了全省品牌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徹底推動了品牌建設從“散點開花”的各自為戰,向“系統成林”的協同共贏轉變。這一龐大的基礎培育量和精煉的頂尖輸出量,有效帶動了全省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發展,形成了“群山連綿”基礎之上“高峰聳立”的壯闊品牌景象。
標準引領 好品有度
在齊魯大地上,“好品山東”的品牌矩陣已然成形,而讓這個龐大體系高效運轉、讓每一塊“金字招牌”都名副其實的,正是一套與時俱進、引領創新的標準體系。標準,作為質量的基石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悄然成為“好品山東”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的關鍵支撐。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堅持以先進標準引領“好品山東”建設,圍繞新質生產力培育、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重點領域,系統布局、精準施策,加快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技術領先且與國際接軌的“好品山東”標準體系,為品牌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一方面,山東省著力完善標準框架,推動通用要求與專業領域的有機融合,通過制定《“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評價管理辦法》等基礎性文件,夯實了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
另一方面,山東省大力鼓勵標準創新,支持企業從“遵循者”向“定義者”轉變,不斷提升在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山東省支持企業建立技術標準創新中心等新型標準研發平臺,鼓勵企業對標先進標準,持續開展企業標準“領跑者”活動,全省累計7000余家企業在全國對標達標信息服務平臺發布對標結果2.6萬余項,形成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企業標準“領跑者”682項,有效帶動山東的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實施標準化人才引育創新,在全國率先成立山東省標準化高端專家咨詢委員會,首批引入12名高層次標準化專家(其中院士5名),充分發揮高層次專家學者智力資源對山東省標準化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連續兩年組織開展標準化專家“山東行”活動,為全省115家企業解決215項標準化訴求,推動企業實現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突破30余項;推動產業標準化集群創新,發揮地方產業集聚優勢,支持煙臺長島、淄博張店、濰坊高新、臨沂蘭山、濱州鄒平、濟寧鄒城等地探索建設標準化創新發展區域品牌,帶動當地技術、產品通過標準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在先進標準的牽引與聚合下,山東省正逐步培育出一批以“好品山東”品牌為核心、具有強大帶動效應的現代產業集群。青島市的軌道交通裝備集群依托標準引領,實現了從零部件到整機、從制造到服務的全產業鏈質量提升;煙臺市汽車制造集群在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標準上協同發力,構建起安全、高效、綠色的供應鏈生態;濰坊市的農機裝備憑借智能化、可靠性等團體標準突破,鞏固了全國領先地位;淄博市新材料產業集群則通過制定高于行業水平的產品標準,不斷拓展高端應用市場。這些集群通過產業鏈質量聯動和標準共同演進,實現了從單個品牌“一枝獨秀”到整個產業“百花齊放”的躍升,顯著增強了山東省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
動能雙驅 好品有翼
好客山東,品質為金。在“好品山東”的品牌發展之路上,山東省不僅用心打磨產品的“硬質量”,更潛心培育品牌的“軟實力”。通過知識產權創新賦能與質量基礎設施筑基雙輪驅動,山東省正將“質量優勢”轉化為“品牌勝勢”,讓“好品山東”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注腳。
山東省始終將知識產權工作置于“好品山東”建設的關鍵位置,系統構建起創造、運用、保護、服務全鏈條生態。該省正加快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引導知名服務機構為“好品山東”企業提供品牌創建、專利導航、國際商標注冊等一站式專業服務。針對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山東省積極探索建立海外商標糾紛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為企業國際化之路保駕護航。
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山東省積極推動“好品山東”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圍繞產業瓶頸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通過實施“揭榜掛帥”機制,每年面向全省征集并發布核心技術需求清單超過100項,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將研發優勢直接轉化為品牌的產品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據了解,山東省正系統構建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知識產權服務與保障體系,讓每一份創新成果都得到尊重和保護,讓每一個“好品山東”品牌都擁有持續創新的強大動力,最終形成標準、質量、創新、品牌四輪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知識產權為“好品山東”注入持續創新動力的同時,山東省同樣深刻認識到,堅實的質量基礎設施(NQI)是支撐品牌價值實現和產業升級的“硬支撐”。為此,山東省創新推出“NQI﹢”服務模式,將“好品山東”建設與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系統構建起以省級平臺為引領、市級平臺為樞紐、縣級和園區平臺為基礎的服務體系,為品牌成長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質量技術支撐。
山東省率先建成全國首個“質享山東”省級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線上線下雙服務平臺,線上與線下服務協同發力,高效整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優質資源,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截至目前,該省已建設各類“一站式”服務平臺136個,形成了覆蓋廣泛、高效便捷的服務網絡,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與覆蓋面。
在區域服務高地建設方面,山東省取得顯著成效:煙臺市建成了全國首家NQI綜合服務中心,率先實踐“一站式辦理、零距離服務”的創新模式;青島市推動海爾集團聚合企業、技術機構、服務商三方生態資源,以工業互聯網思維連接全球資源,助力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提質增效;聊城市以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質檢中心為依托,積極打造服務冀魯豫交界區域的NQI服務高地,輻射帶動區域質量整體提升。
與此同時,山東省還積極培育和建設一批高水平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這些高端平臺聚焦產業前沿和技術瓶頸,為“好品山東”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精密測量、標準制定等高端技術服務,進一步夯實了品牌的技術底蘊和質量根基,讓“好品山東”的品牌魅力建立在堅實的技術創新和卓越的質量水準之上。
通過“NQI﹢”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山東省成功將質量基礎設施的“硬支撐”轉化為品牌建設的“軟實力”,讓知識產權的創新活力與質量基礎設施的技術支撐相得益彰,共同推動“好品山東”品牌體系向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最終形成創新驅動、質量引領、品牌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產業圖強 好品有夢
4年耕耘,“好品山東”不僅帶來品牌價值的提升,更描繪出山東省現代化產業新圖景,推動山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質量效益一流的龍頭骨干企業,通常擁有完善的供應鏈管理機制,能夠帶動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效益聯動提升。在濰坊市,依托“鏈主”企業打通產業血脈,在100余家鏈上企業推廣先進適用的質量管理模式;在淄博市,圍繞機電泵產業鏈全面實施“標準化﹢”行動;在煙臺市,開展汽車關鍵零部件“領航”行動提升全行業質量水平……
“好客是真情,好品憑質量。”吳承丙表示,“好品山東”從區域品牌建設的突破者,到千年質量文化的傳承者;從齊魯豐饒物產的集成者,到科技創新突破的引領者;從卓越品質標桿的創造者,到縣域經濟振興的推動者;從優秀服務模式的開創者,到交流合作發展的踐行者……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踏實而堅定。
而這,正是“好品山東”4年賦能記最動人的篇章——不僅描繪出現代化產業新圖景,更書寫出山東質量強省建設的新時代答卷。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