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統分”之間喚醒山村共富夢
青川縣樂安鎮東南,青竹江繞山蜿蜒,云霧在群山間流轉,松柏村便靜臥于這高山深處。村頭那棵百年松樹依舊蒼勁,枝椏間漏下的陽光,恰好落在連片的茶園里 —— 這片曾零散荒蕪的土地,正因一片茶葉的 “統分” 之變,悄然喚醒了山村的共富夢想,如今滿是新生的希望。
“以前咱這兒,地廣人稀不說,茶葉就算種得再好,也都是‘單打獨斗’,根本賣不上價。” 站在齊腰高的茶樹間,村民羅桂華指尖輕劃嫩綠芽尖,晃了晃裝滿鮮葉的茶簍笑嘆,“現在可不一樣了!這茶園是咱自己的‘責任田’,摘多少、賣多少都明明白白,心里踏實得很!” 她口中的 “責任田”,正是松柏村破解 “空殼村” 困局的關鍵一招。
困局:土地“沉睡”,人心亦“散”
松柏村轄 12 平方公里,3366 畝耕地、近 1.4 萬畝林地鋪展在群山間,全村卻僅 823 人。茶葉、香菇、中藥材…… 攥在手里的 “資源牌” 不少,可產業始終困在 “小散弱” 僵局:農戶各自為戰,種植沒標準、銷路沒門路,村集體經濟常年 “口袋空空”,連修水渠、補山路這樣的小事,都要為資金犯難。
“不是沒試過突圍。” 村支書羅興洪摩挲著泛黃的舊賬本嘆氣,“以前想組織大家搞產業,要么各家意見難統一,要么沒規模沒品牌,茶商壓價壓得厲害。村集體說話沒分量、干事沒底氣,連村民的積極性都慢慢磨沒了。” 這樣的沉寂,直到 2019 年才迎來轉機。
破題:集體搭臺,農戶當主角
那年,在青川縣委組織部與樂安鎮黨委政府幫扶下,松柏村爭取到 100 萬元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錢該怎么用?村里連開三場村民大會,大家圍坐在村委會從傍晚亮到深夜,映著滿屋子熱切討論的身影。
“不能再‘撒胡椒面’,錢花了沒響動!”“地不能包給外人,得咱自己掙錢!”“讓集體管規劃,咱農戶自己種!” 你一言我一語間,思路逐漸清晰: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先流轉 28 戶村民的 185 畝零散土地,統一平整、標準化改造成生態茶園;不外包、不雇工,推行 “分戶包干”—— 逐戶摸查勞動力、精準丈量地塊,把茶園公平分到農戶手中,農戶管管護、摘鮮葉,村集體統一對接茶商銷貨。
“收益 90% 歸農戶,村集體只提 10%。” 駐村工作隊特意把賬算到明處,“這 10% 不是‘抽成’,是‘反哺’:集體要管土地整合、修灌溉渠、請專家指導,將來還要打品牌,這筆錢全用在產業上,最后還是惠及大家。”
新生:茶香漫山,人心漸暖
機制一轉,茶山瞬間 “活” 了。“以前摘茶是給別人打工,混日子就行;現在為自己干,多摘一斤就多一份收入!” 村民程應學翻著手機里的轉賬記錄,眼角笑出皺紋,“今年春茶季,光鮮葉就賣了近萬元,村干部聯系的茶商靠譜,當天采的鮮葉當天換現錢,又靈活又省心。”
2025 年春天,松柏村茶農鮮葉銷售收入合計近 8 萬元;扣除 10% 集體發展資金后,村集體經濟賬戶也穩穩增收近萬元 ——“空殼村” 的帽子終于被甩掉。更可喜的是,村民從 “旁觀者” 變成 “主人翁”:縣茶辦專家來授課,大家扛著鋤頭就往茶園跑,追著問剪枝、防蟲技巧;有人發現茶樹間距太密,主動找聯合社商量調整;甚至有村民把自家菜地的有機肥省下來,小心施到茶園里。
“現在管茶園,比管自家菜地還細心!” 看著漫山綠油油的茶樹,村支書羅興洪滿是欣慰。
共贏:一葉賦能,振興聚合力
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收入,村兩委干事也有了 “硬腰桿”。“以前喊修水渠,得挨家挨戶勸,半天湊不齊人;現在村兩委一招呼,第二天一早,村民們扛著鐵鍬、推著小車就到地頭,干活勁頭十足。” 村支書感慨,人心齊了,村里的事就好辦了。
這片小小的茶葉,藏著松柏村的振興智慧:“統” 起來,整合零散土地,攢起品牌潛力;“分” 下去,激活農戶動力,提升管護效率;“予” 民以利,讓村民 “錢袋子” 鼓起來;“取” 之有度,為集體攢下發展后勁。
夕陽西下,金色余暉灑在層層茶山上。村民李成亮背著滿簍鮮葉往家走,腳步輕快:“明年說啥也得把在外打工的兒子叫回來,家里這茶園,正缺個得力幫手哩!”
村頭的百年松樹依舊沉默矗立,卻默默見證著山村的蛻變 —— 它不再見慣土地的沉寂與村莊的孤獨,而是看著村民笑著奔向茶園,聽著茶山上的歡聲笑語,守著一個關于共富、關于希望的故事,在裊裊茶香中慢慢延續。
松柏村,真的 “活” 了。(趙巍 鄢懷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