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小特產”撬動大產業 “老味道”闖出新市場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第640號公告,南通申報的海門黃雞、下原蘘荷等15件農產品地理標志成功轉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當前,南通全市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總數躍升至29件,連同32件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家族”成員擴容至61件。
地理標志不僅是特色產品的“身份認證”,更是承載地域文化、歷史傳承與生態價值的“活態招牌”。近年來,南通系統梳理特色物產,通過資源核查、申報指導、品牌培育等全鏈條服務,拓寬品牌推廣渠道,全力推動南通地理標志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數字經濟等領域深度結合。
農產品迎來“認定潮”
“我們村擁有獨特的犟黃泥土質,這種土雨天很有黏性,干了之后很硬,非常適合萬年香沙芋艿的生長。”在海門區悅來鎮裴蕾村,形似荷葉的芋艿葉連片相接。“這土保水量剛好,換個地方種,味道就差遠了。”農戶陳華介紹。
南通的地標產品,從來都是“長在水土里”的。長江奔涌東去,黃海潮汐往復,為這里的物產刻下獨特的“地理密碼”:犟黃土養出了萬年香沙芋艿的粉、啟東沙地山藥的綿;咸淡水交融的黃海灘涂,成了文蛤、泥螺的天然牧場;沿海濕地的溫潤氣候,孕育出狼山雞肉質均勻的細膩口感;而南通特有的“小眾蔬菜”蘘荷,早已鉆進了家常菜譜,成了在外打拼的南通人最牽掛的“家鄉味”。
“家人們,青皮茄子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的特產……”日前,啟東市合作鎮曹家鎮村的“村書記助農直播間”里,三位村支書帶貨正酣。
啟東青皮長茄在長江沖積土壤里種植,微鹽環境帶來獨特口感,以其皮薄色青、光滑柔嫩、口感細膩而著稱。通過地理標志認定后,平平無奇的土特產實現了資源稟賦轉化。
當前,啟東不僅建立完善了青皮長茄的標準化生產規程和品質追溯體系,還采用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擴大綠色優質青皮長茄的綠色化、規模化生產,同時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加大精深加工力度,帶動農民增收。
由于土質適合柿子生長,通州區十總鎮張沙村一向有種植柿子的傳統。以前是村民在門前屋后種植幾棵供家人食用。2021年,為了讓騎岸大方柿這一“地理標志”的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十總鎮專門成立了騎岸大方柿育苗基地和果樹研究會,進行技術推廣。張沙村的柿柿順意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應運而生。
“自從騎岸大方柿有了‘身份’后,柿子不論大小,明顯好賣多了,每次拿到市場很快就能賣光。”合作社成員于伯圣說,這些柿子樹每年能為他帶來上萬元的收入。
“小特產”撬動大產業
“入秋以來,發榮滋長,刻已成熟,遠鄉批買者,接踵而至”。對于很多啟海人來說,蘆稷最能承載鄉愁。
過去,在啟海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壟溝邊種上幾棵蘆稷,待到盛夏,蘆稷的穗頭轉為黑紅色便是其成熟可食之時。如今,啟東更有專業種植戶把蘆稷做成了產業,種植面積有15000畝左右。
蘆稷的農家品種有很多,如“黑穗”蘆稷、“紅穗”蘆稷、“甘蔗”蘆稷、“糖心”蘆稷等。啟東市海復鎮家祿村的嘴愛農場從每年3月初就開始育苗種植,品種為市面上廣受好評的“紅穗青肉甜蘆稷”。“首茬蘆稷一般在6月初上市,銷售期一直持續到11月份左右,預計今年能賣出蘆稷50萬根。”農場負責人王海兵說。
同樣走出深閨的,還有如皋“新官紫桃”。
紫桃在如皋有百年種植歷史,如今,如皋紫桃種植覆蓋城南街道、磨頭鎮、東陳鎮等地,種植面積超600畝,年產值約1500萬元,形成從種質保護、生產種植,到分級銷售、電商配套的全產業鏈格局。
“單個產品突圍不夠,要‘抱團’才能闖大市場。”如東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2021年,如東啟動“如意東方”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授權78家企業、1120個產品使用,涵蓋如東狼山雞、如東文蛤等地理標志產品。線上開抖音店、京東館直播帶貨,線下在高速服務區設專柜、參加國際展銷會,甚至把狼山雞、文蛤送進了歐美市場。
“以前是‘各賣各的’,現在有了統一品牌,消費者認,收購商也愿意購買。”如東縣狼山雞種雞場副總經理張吉發說,去年他還帶著狼山雞亮相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短短2天銷售超萬元。
今年7月,“如東狼山雞產品市場分布數據集”獲得數據知識產權確權登記,這也是南通首個地理標志類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通過深入挖掘地理標志類數據知識產權的金融潛力,南通地理標志產品不斷向著產業化發展。
探索“農業+”無限可能
“我們雞舍現在還剩1300只老母雞,其中1000只早就被訂走了,早一茬的1400只小公雞8月就售罄,根本不愁賣!”如皋搬經鎮葉莊居二十六組養殖戶王君梅養了十多年如皋黃雞,最清楚地標認定帶來的變化:“以前沒標志,客戶總擔心不正宗,現在一提‘國家地理標志’,人家立馬放心了。”
近年來,京海禽業集團成功培育出了三黃肉雞新品種。“一種高成活率三黃肉雞制種方法”專利首次采用黃羽雞與高產優質三黃雞雜交得到的母本與父本地方三黃雞雜交,最終選育得到的三黃肉雞具有良好的成活率與生長速度。該方法也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用“海門大紅袍赤豆”做成的豆沙月餅在“小象超市”的月餅熱賣榜排第二;“啟東青皮長茄”在“叮咚買菜”上廣受好評……叫響“南通品牌”的同時,“農業+”的無限可能正在南通各地上演。
如東計劃圍繞蘘荷開發調味品、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加工產品,探索發展觀光農業、采摘體驗等農旅融合項目;海門則從青皮長茄育種打籽裝置、智能定植器等農用設備,到茄子育苗專用基質配方等核心技術,逐漸構建起完整的創新體系;如皋聯合沿江農科所休閑農業團隊,開展紫桃種質資源的系統收集與種質調研,目前已從如皋、海安、如東等產區收集到不同特性的近80株紫桃株系……
地標產品的核心,最終是那一方水土養育的那一方人。
“90”后新農人陳尹回到海門,用短視頻記錄海門山羊的養殖過程。今年,她養殖了6000頭海門山羊,還辦了個1500平方米的羊肉加工食品廠,帶動周圍農戶一起做起了“羊生意”。在南通,越來越多像陳尹這樣的新農人,用電商、社交媒體、短視頻推廣地標產品,喚醒在外游子心中的鄉愁,讓“老味道”走進新市場。
“這些地標產品,是南通的‘味覺名片’,更是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南通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將進一步深化產業規劃布局與品牌全鏈條保護,推動地標產品從“單打獨斗”向“集群發展”升級,最終構建起特色鮮明的區域公共品牌矩陣,讓江海大地的“好味道”真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好光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