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食品品牌“立得住、叫得響、行得遠”
在當前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品牌已成為企業贏得市場信任、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推進食品品牌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企業自身的責任,更是全行業的共同需要。日前于2025服貿會期間舉辦的第三屆食品品牌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大會明確了食品行業“以品牌賦能消費、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
凝聚共識
將品牌建設置于戰略高位
品牌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原司長馬純良強調,食品企業要建立品牌戰略,對生產食品的研發、品質和銷售進行準確定位,要明確“我是誰、為誰服務、能提供什么食品、我提供的食品有什么營養價值等”。馬純良建議企業要圍繞營養、健康、便捷、美味等進行產品設計。此外,他還特別強調了供應鏈建設的重要性。“食品企業要重視食品原料,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加工出好的產品?!瘪R純良談到,要建立原料基地,或者加強原料供應商的審核,開發食品原料的種植養殖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再生農業,不斷提高原料的品質。要加強品牌傳播,開展多渠道營銷和體驗,通過加強售后服務、運營私域流量、參與公益活動等培養用戶信任和忠誠度,讓食品品牌“立得住、叫得響、行得遠”。
在農業和農產品品牌方面,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品牌與流通促進處處長劉艷濤指出,品牌是帶動農民增收、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已有30個?。▍^、市)建立了省級農業品牌目錄,1400多個區域公用品牌、2000多個企業品牌、2300多個產品品牌納入省級以上目錄管理,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的農業品牌體系。據測算,10年來,品牌農產品產量增長近65%,銷售額增長近80%,品牌平均溢價率超過24%,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效果明顯。針對新時期新階段如何深入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劉艷濤提出高品牌化、全面構筑品牌發展體系、全方位強化品牌管理、多部門協同優化環境4點建議。
“食品企業必須將品牌建設置于戰略高位。”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經營安全監督管理司副司長張士俠就此提出3點建議。一是筑牢安全底線,以誠信和質量支撐品牌發展。安全是食品產業發展的基石,企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履行主體責任。二是推動研發創新,增強品牌市場競爭力。企業應圍繞營養健康、個性化需求加強技術研發,但創新必須在安全前提下推進,新原料、新工藝必須依法合規。三是規范市場秩序,優化消費環境。營銷傳播須客觀準確,與產品品質一致。市場監管總局已發布多項標簽標識新規,并將持續打擊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
食品安全是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介紹,市場監管部門正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通過“加強風險管理”“加大執法監督”“踐行監管為民理念”三大路徑,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建立食品檢驗方法“揭榜掛帥”機制、對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同時通過“民意征集”等活動傾聽消費者需求,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郝明虹表示,食品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各界攜手共進,以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促進品牌可持續發展。
實踐探索
品牌建設需錨定可持續發展
品牌建設需要錨定可持續發展方向,將環保、責任與創新融入品牌內核,方能行穩致遠、贏得長久信賴。在主題演講環節,多家企業與地方政府代表分享了品牌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經驗。
伊利集團副總裁楊超群分享了伊利從“綠色產業鏈”到“雙碳戰略”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他重點分享了3個方面的實踐:在綠色種植方面,伊利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開展荒漠治理,采用種養一體化模式,種植紫花苜蓿、燕麥等自然資源,采用機械化和節水灌溉治理風沙源,讓荒漠變綠洲;在綠色養殖方面,建設智能化綠色低碳牧場,有效幫助奶農減少發酵過程中的排放,讓奶牛在健康環境中產出高品質牛奶;在綠色產品方面,推出全程減碳的牛奶,采用原木質感包裝,減少油墨使用。伊利將綠色理念融入產品,不僅提升了品牌影響力,更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黑龍江佳木斯同江市副市長赫英良介紹了“中國黃魚之鄉”的區域品牌建設故事。他介紹,近年來,同江通過生態保護、標準制定、文旅賦能培育黃魚品牌:建成國家級黃魚種子資源保護區;計劃今年10月完成黃魚人工繁育、養殖、產品三項團體標準制定,實現全鏈條規范化;通過黃魚水餃發布會、卡通形象征集等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線上入駐京東、線下開設零售店鋪,提升同江黃魚市場影響力,讓“同江黃魚”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