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萊西創新路子做強支柱
圖① 青島市萊西市姜山濕地鳥瞰圖。
圖② 萊西市一家種植園內,農民在采摘秋月梨。魏 康攝(中經視覺)
初秋的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姜山濕地,不時有大閘蟹探出水面,仿佛等不及中秋就要搶著“驚艷”八方食客。“今年又是好收成!”一大早,姜山新村村民遲德強就到塘邊察看螃蟹長勢。作為村里這幾年剛上的養殖項目,“蝦兵蟹將”已然成為姜山新村走上共富路的支柱產業。
好班子蹚出好路子
姜山新村的共富之路,是萊西市拓展“萊西會議”精神的典型案例。35年前,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在青島萊西召開,又稱“萊西會議”。而今,面對鄉村公共資源零散閑置、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集體增收停滯等現實問題,萊西市持續深化拓展“萊西經驗”,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全面振興,蹚出了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2024年小龍蝦產量達到60噸,大閘蟹產量達100噸。”遲德強介紹,“今年又啟動了紅螯螯蝦養殖基地,村集體經濟收入能超過1600萬元。”
在20世紀90年代,這里還是人均收入僅千元的“姜山大洼”,村莊“各自為政”,發展乏力。而如今,說起村里的變化,年近60歲的姜山新村村民蘇于傳臉上滿是驕傲:“村里利用閑置河湖資源引入專業養殖公司,與鄰村共同入股發展‘南蝦北養’‘南蟹北養’,‘蝦兵蟹將’成了青島乃至膠東的‘頂流’;打造網紅夜市,吸引58戶商戶入駐經營;清收閑置工業用地360畝,盤活引進工業項目……”
“我這個年紀一天還能掙百八十的,就在家門口。”在強村共富公司實現再就業的蘇于傳感慨,“沒有黨的領導,哪有現在的好日子。這一切,源于選出了一個好班子,蹚出了一條好路子。鄉村共富,步步離不開黨支部。”
“以黨支部為核心,搞好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是“萊西經驗”的核心。萊西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市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遲宗興說:“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永不過時。”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全靠頭雁領。2020年,萊西市開展村莊建制調整,行政村數量從861個調整為111個,構建“鎮黨委—村黨組織—自然村黨支部—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實施“頭雁領航”工程,選拔致富帶頭人、回鄉大學生等進入村黨組織班子,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統一領導。
基層組織理順了,發展就有了“火車頭”。姜山新村黨委主導成立強村共富公司——姜山眾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通過整合資源、抱團發展,孵化“共富夜市”“富民生態園”等20多個項目,聯動“萊西周末”文旅品牌,舉辦品鑒會等活動10余場,年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
在萊西,與姜山新村一樣發生嬗變的村莊不在少數:水集街道產芝湖新村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建成4個千畝級現代農業示范園,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80萬元;夏格莊鎮西夏格莊村發展羊肚菌產業,村集體收入突破150萬元;院上鎮峴沽新村推動葡萄產業發展,綜合產值達10億元,村集體收入300萬元……
企與民抱團闖市場
金秋時節,大沽河兩岸散發著香甜果香的秋月梨,猶如一盞盞黃燈籠掛滿枝頭,萊西市馬連莊鎮洼子新村農戶王學松心緒卻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這一季豐產無疑了;憂的是,梨子上了秤到底能賣多少錢?賣給誰?上哪兒賣?王學松心里沒了底,蹲在地頭四顧茫然。
“老王,鎮里收果的車進村了,你還有空瞎尋思?”村黨委書記徐瑞東喊道。原來,鎮村早已通過強村共富公司打通了銷售渠道,“有強村共富公司,不愁銷路,價格有保證,能賣到四塊五一斤”。
強村共富公司是個啥?聚焦破解村集體增收路徑窄、開拓市場難等問題,萊西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運營的思路,全域組建強村共富公司,通過發揮組織的力量,運用市場的手段,整合盤活鄉村公共資源,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青島馬連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便是萊西關于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的積極探索。遲宗興說:“現在回頭看,這步棋走對了。”
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馬連莊光照、水源充足,產出的瓜果汁水甘甜,頗受市場歡迎,成為國內知名的秋月梨、甜瓜等優質瓜果的重要產地。但是,市場地位的劣勢卻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老大難”。
“梨子好,就是賣不上價!”王學松曾經很無奈,“梨販子壓價,三塊多也得賣。”
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市場地位不對等,缺乏組織經營、開拓市場、防范風險的能力,導致增收困難,強村共富公司應運而生。
馬連莊鎮黨委書記常興鋒介紹,與黨組織領辦專業合作社相比,強村共富公司在吸引資金、統籌資源、對接市場、促進共富等方面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能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帶領村集體和農民抱團發展。
萊西由市、鎮、村三級黨組織主導,穩步成立各級強村共富公司:3家市公司龍頭帶動,統籌整合土地、資源、項目、資金等,抓好產業鏈、產業集群建設;11家鎮公司全域統籌、承上啟下,聚攏要素、對接市場;83家村公司因需發展,發揮配套服務作用,發展多元業態。
截至目前,在各級強村共富公司帶動下,2024年全市11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0萬元以上,萊西市先后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山東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縣”。
公司強集體活村民富
“公司統一收購,每斤價格比地頭收購高五毛。”王學松的梨品質高、品相好,鎮公司當場簽協議、付定金。田里的“金果子”終于換來鼓鼓的“錢袋子”,老王整天合不攏嘴。
地頭價接近小集市賣價,公司利潤從何而來?在青島馬連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分選倉,工人們在忙著分揀、裝箱,數據大屏上待發訂單足有四五百單。該公司總經理董鋒禮介紹,公司對接盒馬、百果園、京東、美團等線上線下20余家平臺,不僅不愁銷路,而且溢價率超10%,實現價值增長,產業鏈各環節都受益,僅農產品年營收就超3000萬元。
萊西市堅持開放共贏,鼓勵國有企業、商協會、社會資本助力賦能,與強村共富公司聯合發展,不斷壯大強村共富公司資本量。面向全國招募“鄉村振興紅色合伙人”400余人,從企業家、專家學者等群體中招募“最美鄉村設計師”1500余人,開展“企村直聯”行動,為強村共富公司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等資源支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實現企業轉型需求與鄉村發展需要有機結合、多方共贏。
公共資源盤活了,集體收益增長了,如何分配才能讓“蛋糕”越做越大?萊西市制定多元利益分配方式:盈余全部歸集體、按股權比例分配等,同時完善公司、村集體、村民三方利益聯結機制,村民通過“保底+分紅”成為“合伙人”,分享公司增值收益,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合伙人”,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
產業收益反哺民生,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讓全體村民過上好日子,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馬連莊鎮盆栽藍莓產業園采用“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農民既收土地租金,又獲務工收入,戶均年增收5萬元,村集體將產業收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
水集街道將茂芝場現代設施農業共富產業園的產業收益反哺村民,建設助老大食堂和助老洗浴中心。
姜山鎮將強村共富公司利潤用于建設村莊內部道路,投資120多萬元硬化道路1萬平方米;河頭店鎮龍泉湖新村將每年光伏發電項目的40余萬元收益用于繳納村民物業費。
“萊西驗證了‘組織振興引領資源重組—資源重組驅動產業振興—產業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邏輯鏈條。”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新志說,其關鍵在于以黨建構建組織網絡,通過產權創新激發公共資源活力,依托集體企業搭建共富載體值得借鑒。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