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底線 興產業 美鄉村 —— 黔東南州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見聞
初秋晨曦灑遍黔東南山巒田野,這片土地盡顯豐盈。岑鞏縣水稻制種基地里,收割機穿梭金黃稻浪,將稻穗轉化為飽滿種子;麻江藍莓基地,果農忙著采摘最后一季果實;榕江“村超”足球場緊鑼密鼓籌備周末賽事;鄉村里炊煙裊裊,孩童嬉笑與老人閑聊交織成溫暖晨曲……這正是黔東南州2022年以來,強化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成效縮影。如今脫貧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成效顯著。
筑牢底線:守好“米袋子”,穩固“幸福線”
糧食安全是民生之本。秋收時節,岑鞏縣4.23萬畝(1畝=0.0667公頃)水稻制種基地迎來機械化收割高峰。“全程機械化,節成本、省時間,收成還更好。”正在水尾鎮駕鰲村巖下壩區開展測產工作的縣農業農村局正高級經濟師代國權一邊測產,一邊向農戶分析數據,“今年穗數足、結實率高,品質非常不錯。”
近年來,岑鞏縣累計投入政策資金5.9億元,完成土地整治3.2萬畝,持續推進農田改造和耕地質量提升,穩步建設“育繁推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現代種業體系。目前,已自主選育審定水稻品種2個,試制品種218個,常年生產品種80個,“岑鞏稻種”品牌越擦越亮。
“有政策支持和公司提供全程服務,我們種得放心,收得也踏實。”農戶張水仙話語樸實,笑意從眉梢漾開。這一穗穗飽滿的稻谷,不僅是黔東南州連續五年超額完成國家糧食生產任務的生動印證,更是老百姓手中端得牢牢的飯碗。
在防返貧監測幫扶一線,我州建立起覆蓋全域、反應靈敏的保護網。雷山縣西江鎮龍塘村網格員吳政審在走訪中發現村民朱德仙一家因大病陷入困境,迅速上報并啟動救助機制。“村里籌了錢,急難救助也申報了,孩子好轉后還能到合作社上班。”吳政審帶來的不僅是政策,更是希望。朱德仙含淚道謝:“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下了。”
2024年11月,全國幫扶產業發展暨項目資產管理工作推進會在黔東南召開,精準長效的“黔東南模式”成為全國樣本。
產業引領:沃野生金,鍛造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強州
黔東南以“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為方向,聚焦十二大特色產業,大力推進中藥材、精品水果、生態畜牧等“六個100萬”工程,形成多項“全國第一”“貴州第一”的產業集群。
在麻江縣杏山街道青山村的藍莓種植園,村民們正忙碌地采摘果實。“年紀大了外出不便,在村里一天還能賺一百多元,收入穩、離家近。”村民吳宗貴滿意地說。基地日常用工80人左右,今年全村藍莓產值突破30萬元,帶動務工收入18萬元。
附近的貴州藍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加工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藍莓變成凍果、果汁、花青素等高附加值產品,遠銷國內外,預計2025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一顆小藍莓,真正成長為帶動增收的“致富果”。
生態紅利的持續釋放,顯著提升了整個產業的價值。目前,全縣種植面積已達9萬余畝,預計產量4萬噸,綜合產值超過8.5億元。藍莓產業的發展,有效帶動周邊產業鏈的繁榮,促進了8000余農戶增收,人均增收超過12000元。
在錦屏縣隆里鄉春蕾林場梨子榜養殖基地內一片熱火朝天,工人們正趕著白鵝走出圍欄,將它們一一裝進筐內,準備發車運往市場。“鵝司令”龍本忠告訴記者:“我們這里還算養得少,像是敦寨那邊養得更多,都是標準化養殖,鵝產業很適合在我們這兒發展。”2022年錦屏縣生態鵝產業減貧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成為一張響亮的產業名片。
綜合施策:內外兼修,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園”。這幾年,我州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超額完成新(改)建農村戶廁省級目標任務,讓“方便”之事不再成為農民的煩心事。
“以前是旱廁,夏天蚊蟲多,味道大。前幾年政府補貼,改成沖水廁所,干凈又方便!”劍河縣川洞村黨總支副書記田俊說。如今村民庭院整潔、串戶路通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而在從江,該縣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群眾就業增收深度融合,多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全縣實施專項以工代賑項目4個,帶動就業305人,發放勞務報酬213.58萬元;在農業農村領域推廣同類項目22個,吸納勞動力989人,發放報酬474.4萬元。
“今年實施‘以工代賑’項目以來,我們優先吸納本村勞動力,解決就近就業,項目用工195人,發放工資180萬元。”剛邊鄉銀平村主任石玉介紹,該項目讓村民農閑時在家門口就業,大部分村民在忙完自家農活后,剩余時間參與項目點建設。
鄉村之美,更美在和諧治理與文明鄉風。天柱縣坌處鎮創新“家+”治理模式,將家風建設融入村規民約。“今年已開展相關活動24場,覆蓋群眾超2000人,近百名村民主動參與村級公益。”坌處鎮黨委委員李培洋說,該鎮還推行“合約食堂”“家風承諾制”等,2024年承辦宴席81場,每場平均節約開支5000元,有效減輕了鄉親們的人情負擔。
每當夜幕降臨,榕江“村超”球場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這不止是球賽,更是我們各族兄弟姐妹的節日!游客來了,我們的特產更好賣了!”在場邊擺攤的吳大姐笑逐顏開。
2024年,“村BA”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2025年,“村超”全網累計瀏覽量突破750億次,入選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這些發自鄉土的群眾文體活動,不僅愉悅身心、凝聚鄉鄰,更成功打造出區域文化IP,助推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走出一條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
如今的黔東南,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產業興、百姓富、環境美、治理優、文化活的振興藍圖,正在苗鄉侗寨的綠水青山間生動鋪展。筑牢底線,守護幸福之源;產業引領,激活發展動能;綜合施策,繪制和美新韻——黔東南正以堅定的信心,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奮力前行,奏響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澎湃樂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