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珠”變“新星” 百年巴塘蘋果向新而生
初秋的巴塘,陽光灼烈。9月2日上午,巴塘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局長賴禎鵬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詢問:“去年那種蘋果酒還有嗎?我想買兩箱。”
收到求購電話,賴禎鵬感到一絲欣慰。
事情要追溯到2023年,巴塘縣引入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科研單位,開展四川省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合作共建工作。去年,雙方聯合開發了蘋果酒和蘋果氣泡飲料樣品,小范圍推廣后,好評如潮。產品受到追捧,讓他和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的專家們堅信:幾乎消失在大眾視野的“康南遺珠”——“巴塘蘋果”,有望重煥生機。
追根溯源 尋找珍稀品種資源
巴塘被譽為“高原江南”,其自然條件有利于蘋果生長。早在 1910年,西洋蘋果(作為經濟栽培的蘋果品種)就被引入巴塘栽種,經百年實生變異和群選群育,形成了60多個品種體系。1965 年,該縣的“玫瑰香”品種被評為四川省優質蘋果第一名,1974 年被評選為全省優質蘋果。在自家房前屋后種幾棵蘋果樹,成為當地村民延續了近百年的傳統。
然而,“巴塘蘋果”發展逐漸滯后。曾任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科技處處長的劉衛介紹:“該產業發展面臨五大難題:種植方式粗放、加工技術缺乏、綠色防控普及率低、采后處理落后、規模化程度低。”因為效益不好,村民還砍掉了部分蘋果樹。賴禎鵬痛心地說:“有些老品種就這樣消失了。”
轉機來自四川省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2022年,巴塘縣成為四川首批先行縣之一,與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結成對子,致力于喚醒“沉睡”的蘋果資源。
科技共建的首要任務就是“摸家底”,專家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巴塘蘋果”地方珍稀品種資源調查。 9月,正是“巴塘蘋果”大量成熟的季節。在位于巴塘縣城中心的一條步行街上,甘孜州農科所水果專家李創正和攤販攀談:“這是‘玫瑰香’吧,那個又是什么品種?能找到果樹嗎?”在發現略顯特別的蘋果時,李創的眼睛瞬間亮了幾分,想要“追查”到底。
李創表示,截至目前他們已收集到18份種質資源,包括“玫瑰香”“月亮”等特色品種。
科技賦能 推動全產業鏈發展
在巴塘,家家戶戶都種的蘋果樹,如何形成一個大產業?
科技共建給出方案——組建專家團隊、攻關科技短板、搭建創新平臺、打造示范基地、培養農村人才。專家團隊涵蓋品種、技術、加工、保鮮、物流、品牌建設等全產業鏈領域。
在莫多鄉郎翁村,來自成都市雙流區的川西農林公司,在當地流轉300畝土地打造的科技示范園里,蘋果樹郁郁蔥蔥。該公司農業職業經理人袁飛介紹:“當地村民基本不修剪果樹,樹都長得很高。我們將蘋果樹統一修剪成紡錘樹形,這樣能更好利用光熱條件。”
科技賦能還延伸至加工領域。2023年,成都市農林科學院與巴塘聯合開發出蘋果氣泡飲料和酒精含量8%的蘋果酒兩款產品,并申請了“康南丹珠”商標。產品一經推出,便獲得市場認可。
今年,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引進了一家酒企參與產品開發。該酒企負責人朱虹透露,創業5年來,她一直在中國各地尋找有著獨特風味的水果,來制作年輕人喜歡的果調酒和NFC果汁。朱虹在巴塘的兩天時間里,嘗了十多種不同蘋果,“‘玫瑰香’最香,‘金冠’口感最好,非常適合做果調酒和果汁。”
向新而行叫響“巴塘蘋果”品牌
“要為巴塘留下懂技術的本地人才,實現當地蘋果產業的持續發展。”劉衛表示,專家組已在巴塘縣多次開展技術培訓,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當地蘋果的價值。
在甲英鄉波戈西村,2008年出生的次登平日以上山挖蟲草、采松茸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聽說有專家培訓,放下采松茸的安排,主動報名參會。
“以前老家的院子種蘋果、藏梨等,后來房子賣了,樹也被砍了。”地巫鎮中心絨村村民格絨曲批表示,如今,在科技示范帶動下,不少人又重新種起了果樹。村民扎西澤登家里種了 30 多棵蘋果樹。今年他收獲滿滿,“產量上去了,一棵樹能摘 100多斤果子,價格漲到了6塊錢一斤,我家已經賣了差不多1000斤。”
科技共建正給“巴塘蘋果”產業帶來希望,讓它成為當地的“新星”。在品種資源利用方面,專家組計劃開展蘋果雜交育種工作,選育具有多種優良性狀的新品種;在產品加工方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畜牧所副所長曹雨辰表示:“我們計劃打造一兩個加工產品,通過市場化運作推向市場。既解決殘次果銷售問題,又能叫響‘巴塘蘋果’品牌,推動‘巴塘蘋果’全產業鏈發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