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向北送 青山變“金庫” ——河南淅川縣踐行“兩山”理念走出生態脫貧路
位于淅川縣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俯瞰圖。
■在一紙禁令里摸索增收致富的新門道
■一代人用腳步丈量碧水的純凈,一代人用技術封裝渠首的鮮活
■村村有主打,個體有所長
澄澈如鏡的丹江,映照清水北送的使命;翠色欲滴的青山,守護著水源地的純凈;豐收的田野,續寫著水清與民富的新篇。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起點,通過“渠首閘門”的精準調配,將清澈的江水引入北方地區。自2014年12月開閘放水以來,汩汩丹江水奔涌而出,一路北上,為超1億人提供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在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工程中,淅川毅然扛起了重任,以堅定行動守護這一庫碧水。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一理念已成為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作為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淅川縣積極踐行這一理念,全面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不僅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更加注重產業的綠色轉型,將宏大的國家戰略轉化為一庫清水的堅定守護和“水清民富”的生動實踐,走上了一條生態脫貧之路。
不能捕魚養畜,就讓生態增值
天剛亮,九重鎮唐王橋村的村民們就趁著涼爽,挎著竹筐走進村里的金銀花基地進行采摘。待到8~9點,氣溫逐漸升高,村民們帶著沾滿晨露的新鮮金銀花前去收購點結算。
唐王橋村脫貧戶高敬寶仔細核對著金銀花收購單上的數據,臉上笑開了花。當天早上他采摘了3.45公斤金銀花,按照每公斤9元計算,一早上掙了31元。他介紹:“這3個月采摘季下來,能掙3000元。再加上家里流轉出去的幾畝地、基地務工收入,參與村里的金銀花產業一年就有將近8000元的收入。”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坐落于九重鎮。為了保護水質,當地村民毅然轉變發展方式,告別傳統畜牧養殖,走上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在這場轉型過程中,金銀花脫穎而出。這種植物抗旱、耐寒、生命力旺盛,且種植管理過程較依賴人工,能為當地村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2011年,唐王橋村率先邁出轉型的步伐,利用對口支援協作項目資金,嘗試率先建設金銀花種植基地1.01萬畝。并引進河南福森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加工倉儲基地,新采摘的金銀花經過嚴格品控,被制成各類高附加值產品,串聯起完整的產業鏈條。
近年來,按照“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淅川縣不斷優化中藥材品種布局,集中連片發展金銀花、柴胡、艾草等中藥材品種達40多個,近3萬農戶參與中藥材種植。
守著丹江口水庫,一紙禁令劃出了紅線: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這些禁令乍一看困住了發展手腳,但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也為庫區群眾指明了方向。老城鎮冢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羅振強就在禁令里看出了新門道:“我們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但是緊臨丹江水庫,生態優勢凸顯。”不能捕魚就讓綠水長流,不能養畜就讓生態增值。
起初,他帶領村民滿懷希望地種下水蜜桃,可崎嶇的山路成為了攔路虎——桃子還沒運出山就爛了大半。他又在電視上看到別的村靠種杏李致富,立即帶著村干部前去取經。“杏李受市場歡迎,不僅經濟價值高,最重要的是能掛果一個月。”在村集體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陸續栽種受市場歡迎的杏李,2025年村集體收入中僅杏李產業收入就達26萬元。
目前,除杏李外,淅川縣還發展柑橘、軟籽石榴等生態林果23萬余畝,生態林果產業帶動庫區10萬群眾致富增收。
盤活閑置資產,擴大“家門口”就業
在淅川,有這樣兩代人,共同守護一泓碧水。一代人用腳步丈量它的純凈,一代人用技術封裝它的鮮活。
九重鎮武店村地處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距離中線工程渠首僅800米,特殊的區位催生了獨特的發展思路。該村將目光投向了水資源,一座現代化的包裝飲用水廠在此建成,讓守護與發展達成了平衡。
走進這家水廠的生產車間,往日的機器轟鳴暫歸于一片寧靜。眼下,車間正在進行全面的生產線升級,為新一季的生產蓄力。據水廠負責人王新虎介紹,廠內有瓶裝水、桶裝水全自動無菌灌裝線2條,升級后產能將大大提高——瓶裝水每小時最大產能1.2萬瓶、桶裝水每小時最大產能500桶。
拿起這瓶名為“丹甜”的水,喝上一口,入口柔,回味甜,它的名字恰是這口感的真實寫照。目光移至瓶身,一行醒目的標識道出了這獨特口感的根源——“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水源地封裝”。在礦泉水市場,“渠首”二字則是最強招牌。目前該車間生產的產品已銷售到鄭州、北京等省內外城市。
水廠的建成是駐村幫扶的重要成果,這座現代化水廠的前身是一家因經營不善而長期停擺的菌菇廠。“正是這‘近水樓臺’的獨特優勢,給了我們村最大的底氣。”河南省委組織部派駐武店村第一書記穆洪竹說。
駐村工作隊改變傳統資產租賃模式,以移民產業項目資金建設的閑置廠房和第一書記項目經費購買的機器設備等多種方式入股,村集體占股40%,成為企業的“合伙人”。目前水廠已吸納10余名脫貧戶、監測戶在此就業,每人每月增收2000余元。
距離水廠不遠的弘晟木業有限公司也是在閑置車間的基礎上建成,這家從事木材加工、收購、銷售等業務的企業,產能表現十分突出,每月生產總值約100萬元,每年為武店村帶來不低于3萬元的集體收入,實現了把閑置資產有效盤活。
但是這家企業自落戶渠首便備受關注:粉塵會不會影響水質?生產活動如何與生態保護共存?公司生產負責人邢玉師則表示:“針對木材加工過程中的粉塵,專門設置鋸末吸塵屋,通過負壓吸塵技術實現高效除塵。木材從外地拉過來,并不破壞生態。”
如今,一個以木材廠為核心的“小生態圈”在村莊里自然形成。村民不用遠走他鄉,就能嵌入產業鏈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工廠已吸納12名村民務工,其中脫貧戶3戶,人均月收入約3000元。
一村一品顯特色,一戶一業奔共富
上集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周期短、投入少、見效快的絲瓜產業,帶領當地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
上集鎮李家營村種的絲瓜,早已不再作為簡單的餐桌菜肴,而是變出了“大花樣”,不僅能入藥,絲瓜絡還能做成鞋墊、洗碗刷……“村里絲瓜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形成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李家營村黨支部書記李根成說。
綠蔓蜿蜒的絲瓜,串聯起上百戶家庭的增收希望,其收入是傳統作物收入的3~5倍,種植戶每畝年收益可達1萬元左右。而絲瓜帶來的,遠不止種植收益。村民可以將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還能在基地參與種植、管理、加工等多個環節,獲得勞務收入。
絲瓜加工廠前,54歲的脫貧戶王鳳正忙著給絲瓜剝皮、晾曬。她介紹:“我把地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出去,此外我還在基地務工,一個月掙2000元,現在家里一年收入是5年前的2倍。”
一村一品,一戶一業。共同富裕的路上,既要有整村推進的“主打產業”,也要有各展所長的“個體經濟”,這樣鄉村振興路才能越走越寬。
上集鎮關帝新村的脫貧戶李明紀,身形看似瘦弱,骨子里卻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這些年,他種過地、養過蜂、當過建筑工人,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能吃。曾經暗暗發誓要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他,憑著一腔熱血和勤快大膽,把日子經營得紅紅火火。
養蜂的苦,只有養蜂人明白。村里以前有不少人養蜂,但是大都沒堅持下去,唯獨李明紀把這份“苦”守成了“甜”。他一開始在自家院子里養了六箱蜂,這些蜂時常飛進屋里,甚至飛到鄰居家中,蜇人是常事,誤會也沒少發生。但是家人的默默包容和鄰里的逐漸理解,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勇氣。政府提供的技術幫扶、發放的產業獎補,堅定了他擴大規模的信心。
現在他已經發展了40箱蜂,家里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二層小樓也蓋了起來,曾經的心愿終于成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蜜蜂沒白蟄,汗水沒白流。只要肯干,日子總會甜起來。”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