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飽糧”變身“致富糧” ——西藏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產業
大型收割機在金色青稞田間穿梭。資料圖片
年楚河畔青稞飄香,農民喜獲豐收。資料圖片
2025年8月,西藏首屆青稞產業發展大會在拉薩開幕。大會期間舉行的高原特色農牧產業招商引資簽約儀式上,一批涵蓋青稞全產業鏈的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為西藏青稞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從春到秋,記者在西藏農作區探訪,看到傳統的青稞產業正在實現全方位嬗變。通過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條、創新營銷模式、拓展國內國際市場,青稞實現了從“溫飽糧”到“致富糧”的躍進,為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智慧農業:青稞種植“煥新顏”
春天,海拔四千多米的江孜高原陽光朗照,年楚河谷一片生機。家住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努康村的農民扎西起了個大早,將帶著些許象牙白色、身軀飽滿的青稞種子細致地播撒在河邊一片剛剛解凍的肥沃農田里。
扎西是一位種了三十多年青稞的“老把式”。“這是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推廣的‘藏青2000’良種,看這顆粒多飽滿,青稞產量這幾年穩步提升。”他笑著對記者說,“現在青稞不愁賣,商家的收購價格很好。”
春風溫柔地拂過雪山大地。抗逆性強、適應性好、產量高的青稞良種,正在替代那些世代相傳的老品種,靜待雨后萌發。日喀則市作為西藏重要的青稞良種繁育基地,其良種不僅供應本地,還輻射其他地區。2025年2月,日喀則市迎來了首批青稞良種外銷訂單,向昌都市和林芝市成功銷售了176.1萬斤的“喜瑪拉22號”和“藏青2000”等優質青稞良種,銷售額達588.7萬元,為當地農戶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現在用無人機播種,每畝只需12公斤種子,比傳統手工播種節省40%種子哩。”年輕的“科技特派員”羅布正手把手教扎西無人機的用法。“我從小跟著爺爺、爸爸彎腰撒種,累得很。如今有了‘空中幫手’,輕松多了!”扎西笑得合不攏嘴。頭頂傳來“嗡嗡”聲,是無人機正在進行施肥作業。數據顯示,有了無人機,每公頃農田化肥使用量從過去的450公斤減少到300公斤,利用率卻提高了25%。
隨著雨水滲入土壤,青稞種子開始發芽,根須越發粗壯,觸碰到了預埋在土壤里的智能傳感器,傳感器根據濕度自動調節灌溉。目前,西藏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00余萬畝,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了35%。
秋風起時,聯合收割機便開進田野。穗頭沉甸甸的青稞,被送往加工廠。從基礎原料的青稞米、青稞粉,到深加工的青稞面條、青稞掛面,再到休閑食品類的青稞麥片、青稞爆米花、青稞代餐棒,以及大健康領域的青稞β-葡聚糖提取物、青稞膳食纖維粉……難以想象,以往大多做成糌粑的青稞能制作出這么多新奇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以讓消費者輕松查閱營養成分和溯源信息。
在自治區內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里,科學家正在深入研究青稞的基因組,試圖培育出更適應氣候變化的優良品種。由江孜縣牽頭組建的青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三年累計投入研發資金2000多萬元,展開五十余項關鍵技術研究,獲得專利18項。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科技增收。”扎西打開手機,運行App就能實時查看田間數據。據統計,西藏已有200多個青稞種植合作社用上了數字化管理系統。
精深加工:美味營養可兼得
青稞,這種在青藏高原生長了數千年的古老作物,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纖維和多種微量元素,被譽為“高原珍珠”,營養價值遠高于普通小麥。然而,由于面筋蛋白含量低、口感粗糙,長久以來,青稞加工只能在糌粑、青稞酒等少數幾種傳統形態里打轉轉。如今,科技正在摘掉青稞“不好吃”的帽子。既保留青稞獨特的營養價值,又要保持良好的適口性,青稞產業迎來了做大做強的突破口。
2025年9月,上海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聯絡組與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進一步推動日喀則藜麥、青稞等特色糧農資源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龍頭企業也與周邊農戶、合作社簽訂了長期穩定、優質優價的收購協議。在青稞精深加工這一高原特色產業的賽道上,西藏開始集中發力。
得益于援藏專家提供的技術支撐,西藏稞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持續深耕青稞的精加工和產業升級。前不久,記者來到稞研公司的生產車間實地探訪,現場看不見粉塵,甚至聽不到想象中的機器轟鳴聲。這條投資4200萬元的青稞谷物專用生產線采用先進的“低溫低速”加工工藝,整個加工過程溫度控制在40℃以內,最大限度保留青稞中的活性成分。此外,還配備了粉質儀和拉伸儀等高端檢測設備,可實時監控青稞粉質量。當季青稞經過清理、脫皮、研磨、配粉等18道工序,被加工成質地細膩的青稞預拌粉。
“公司技術團隊由12名專家組成,其中博士5人、碩士7人,專業覆蓋食品科學、生物工程、營養學等領域。”西藏稞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付利介紹。技術迭代促進了產業升級,極大提升了青稞的附加值。近期,多種新技術賦能的新產品集中上線:有分子量控制在1000道爾頓以下的稞蛋白肽,有純度達70%以上的青稞β-葡聚糖提取物,有含量高至80%的青稞膳食纖維粉,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品和醫藥行業。相關產品已覆蓋線下、線上的國內外知名商超平臺,市場反應熱烈。
政策引領:高原珍寶富萬家
青稞產業鏈的拓展、延伸還體現在文旅融合方面。江孜縣建設了青稞文化展示館,開發了青稞采摘、青稞美食制作等深度體驗項目。2024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4000多萬元。“游客可以親手磨青稞粉,做糌粑和餅干,這種體驗式消費非常受歡迎。”江孜縣縣長巴桑說,“我們正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升級‘青稞之鄉’沉浸式主題旅游線路。”
2024年10月,德國慕尼黑舉行的IBA世界面包錦標賽上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使用江孜青稞面粉制作的面包一舉奪得總冠軍和兩個單項第一。青稞面包特有的堅果香氣和獨特的營養價值征服了挑剔的外國評委,這次獲獎也標志著江孜青稞的品質獲得了國際認可。
2025年7月,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出口貨物查驗場迎來首批3.36噸、貨值5.43萬元的西藏本土青稞產品,就近、快捷完成通關手續后順利發往海外市場。
作為這片高天厚土的金色饋贈,青稞走過了過去幾千年未曾走過的路。從高原田野躍上國際舞臺,青稞不再只是維系生存的“溫飽糧”,更成為帶動藏族鄉親們多元增收的“致富糧”。
青稞的豐收離不開政策引領。蹲在日喀則年楚河畔的地頭,扎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家種了50畝青稞,以前每斤賣2元左右,年收入約7萬元。現在企業按每斤3.5元收購,年收入超過了12萬元。”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青稞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9.17萬畝。“喜瑪拉22號”“藏青2000”等良種的推廣面積達200萬畝以上,青稞良種覆蓋率達94%。
前不久,在拉薩舉辦的西藏首屆青稞產業發展大會好不熱鬧。一大批高質量簽約,緊扣青稞產業“精深加工突破、產銷渠道拓展、區域協同發展”三大核心方向。曲水縣、達孜區、林周縣、桑珠孜區、隆子縣、江孜縣人民政府與區內外多家青稞加工龍頭企業攜手,共簽訂10個重點項目合作協議,涉及青稞示范產業園建設、生產加工、產銷對接等多個領域。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完善青稞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向集約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發改委了解到,到2025年底,西藏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青稞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基地,產業鏈綜合產值將達50億元。
四時輪轉,秋風又至,年楚河畔的青稞田迎來喜人的收獲季。夕陽下,沉甸甸的穗頭在風中翻起金色麥浪。從傳統粗加工到精深加工,從單一產品到多元系列,從本地消費到走向全國和世界,青稞這顆“高原珍珠”完成了令人矚目的華麗嬗變,蹚出一條高原特色產業躍遷發展的富民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