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問茶道 淬火為提升
中原大地,茶香漸濃;西子湖畔,龍井飄香。一場跨越千里的求學問道,一次旨在破局的“淬火”提升,在杭州生動上演。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河南茶產業高質量發展,9月1日,一支由河南農業大學組織的茶葉產業“頭雁”隊伍遠赴浙江杭州,走進了我國茶研領域的最高殿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茶所”),開展了一場為期一周的沉浸式、系統化學習培訓,為豫茶振興汲取前沿科技力量與先進發展經驗。
豫茶求變,“頭雁”領航尋破局
河南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茶葉大省,但信陽毛尖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久負盛名。然而,與浙江、福建等茶葉強省相比,河南茶產業在整體規模、品牌影響力、產業鏈延伸、科技創新與應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生產成本上升、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化轉型矛盾等共性挑戰。
“我們的茶葉品質底子雖好,但在精深加工、品牌營銷、三產融合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還需要向先進地區學習看齊。”信陽市茗茶多茶葉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立說。此次組團赴浙,正是河南省下定決心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河南茶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有力舉措。
“頭雁”項目,是國家賦能鄉村振興、強化人才支撐的戰略性舉措,河南農業大學自2022年承擔“頭雁”培育任務以來,累計培育“頭雁”學員1000名,覆蓋農民專業合作社318個、家庭農場182個。在學校專家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一批“頭雁”學員快速成長,學員產業形態從農業生產環節向加工、流通、休閑服務等全產業鏈延伸,帶動了鄉村產業提檔升級。
此次赴中茶所學習的學員,正是河南茶產業的代表們。他們帶著問題而來,滿懷期待,希望能在西湖畔找到解鎖豫茶發展新未來的“金鑰匙”。
深入殿堂,淬火取真經
中茶所作為我國唯一的以茶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機構,一直以來致力于茶科學研究,引領茶學科發展。這里匯聚了眾多國內茶葉專家,擁有從種質資源、栽培植保、產品加工到質量安全、產業經濟等覆蓋全產業鏈的茶學學科體系。
“本次培訓課程設置立足產業前沿,極具針對性和前瞻性,可謂‘干貨’滿滿。”中茶所茶葉質量認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強介紹,課程既涵蓋茶產業宏觀政策、品種栽培、質量認證等專業知識,又聚焦產品深加工、品牌營銷等產業痛點,多位資深專家將組成最強師資團全程指導。
“過去我們修剪茶樹更多憑經驗,茶葉采摘后多久開始修剪、修剪高度多少更有利于茶樹生長?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今天這些問題都在韓文炎教授講的茶樹樹冠培養技術課程中找到了答案。”河南省千寶農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安曉軍說。
此外,培訓還安排了豐富的實地教學環節,學員們走進杭州龍冠實業有限公司,在縷縷茶香中學習標準化生產;漫步中國茶葉博物館,在千年茶史中感悟文化傳承;探訪安吉宋茗茶博園,在綠水青山間領略三產融合的創新實踐。
豫浙對話,碰撞思維火花
這次學習不僅是一次單向的汲取,更是一場雙向的交流與碰撞。在學習間隙、在餐桌上、在參觀途中,“頭雁”學員們圍繞品種、工藝、市場、文化等話題隨時隨地展開熱烈討論。
浙江茶產業在商業模式創新、區域公共品牌運營、茶旅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給了“頭雁”學員們極大啟發。“陳富橋教授的茶葉品牌營銷課程讓我頗有感觸、受益匪淺,我們要深入分析市場消費趨勢、精準契合消費者需求,并以此為基礎做好產品定位,主動擁抱市場變化。”信陽奕慧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莉感慨道。
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發。有的學員當場與中茶所專家建立了聯系,邀請其前往河南進行技術指導;有的學員與同行互加微信,商討后續合作的可能;還有的學員在思考如何將浙江的“一片葉子”致富經與河南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淬火歸來,豫茶振興新征程
隨著培訓課程的結束,每一位“頭雁”學員的筆記本都記得密密麻麻,手機里存滿了照片和聯系方式,腦海中充滿了新的想法和規劃。
“這次學習是一次難得的‘充電’,我們看到了問題,更找到了方向,堅定了信心。回去后,我要升級設備,并把學到的生態茶園建設技術和管理技術運用到自家茶園里。”安曉軍說。
此次河南茶產業“頭雁”組團赴中茶所學習,是河南農業大學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不斷深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其所屬科研院所在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優勢資源,推進雙方聯合申報重大項目、重大平臺等舉措落實落地,努力構建“全鏈條、多層次、立體化”的一流融合發展體系。
千里問茶道,淬火為提升。這群承載著希望的“頭雁”已然歸巢,他們汲取的西湖“真火”,必將推動河南茶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泡出一杯更加香醇韻長的“豫茶”新茗,為中國茶產業的百花齊放貢獻獨特的河南味道。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