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農博會爆款 探尋四川農業發展新風向
果蔬采摘機器人。
觀眾打卡溫江館垂直植物工廠。
9月7日,第十一屆四川農業博覽會在成都落下帷幕。9月10日記者從組委會獲悉,本屆四川農博會上,簽訂農產品貿易項目354個,總金額達32.06億元。
在這場農業博覽盛宴中,無不躍動著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的強勁勢頭。
4天的展會,記者走進現場,親身感受農博會上的各種“爆款”,探尋農業發展的新風向與消費新趨勢。
黑科技讓種地更加精細化
本屆四川農博會,各種特色農產品讓人大飽口福,各式新奇的農業“黑科技”,也讓人大開眼界。
新都館里,兩款智能巡檢機器人外觀猶如小坦克、小汽車,搭載著深度相機、多光譜相機及各類傳感器,現場演示了如何作為“農田全能衛士”,對作物生長、病蟲害、氣象墑情等進行全維度監測。
中國農科院都市所展區,一款正在采摘鮮果的智能機器人引得眾多市民駐足。“這是我們研發的上肢助力外骨骼機器人。”中國農科院都市所人工智能團隊申超偉介紹,人力短缺是當下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而這款穿戴設備可以應用在果園采摘、套袋等精細化生產場景,讓機器有效取代人工。
除此以外,植物工廠、割草機器人等其他各式農業“黑科技”,也讓人直嘆“種地基礎,種地的工具就不基礎”。
這些層出不窮的農業“黑科技”,不僅展示了技術賦能農業的無限可能,也折射出當下的農業生產正朝著精細化、自動化方向邁進。
食藥同源 顛覆養生認知
茯苓拿鐵蒸吐司、雞內金山楂餅干、即食燕窩銀耳羹……農博會上,這些聽起來就讓人好奇的創意美食,給想在快節奏中輕松養生的人們帶來了“顛覆認知”的驚喜。
往屆農博會上,食藥同源產品大多分散在各類農業加工品中零星展出,而今年,農博會首設“食藥同源”展館。
“設立獨立展館是基于市場需求的判斷。”展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健康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食藥同源產業正在從傳統滋補向日常飲食快速滲透。”
近百家參展商帶來的創新產品,呈現出明顯的“便捷化”“零食化”“時尚化”趨勢。四川補小鮮健康科技依托全國最大單體凍干設備,將人參、茯苓等制成“燕窩銀耳羹”“津津有胃”等即食產品。而成都尚膳月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藥膳套餐最初針對孕產婦設計,后來發現年輕白領甚至男性消費者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隨后拓寬了產品設計視野。
展館內,傳統藥企、中醫藥館等也紛紛攜創新產品亮相。秉正堂中醫館推出的“食有食粅無”專注養生食補系列產品,成都佑貝堂的“茯苓拿鐵蒸吐司”成為明星產品。
“沒想到藥膳也能這么好看好吃!”現場觀眾喬馨嘗了一款獲獎作品后連連稱贊,“完全沒有中藥的苦澀,更像在品嘗精致甜品。”
村播掀起線上銷售狂歡
“各位老鐵,我現在在四川農博會的現場,喜歡高山生態綠色有機茶的可以放心拍……”在四川農博會雅安館天全縣清元茶業有限公司展位,該公司電商業務負責人王魯彬正通過直播向廣大網友推介自家產品,一口四川話拉近了與網友的距離。鏡頭外,公司負責人秦天林一邊關注直播間實時畫面,一邊瀏覽后臺數據。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在農博會上邊參展邊直播,為此還專門上架了3個“農博會專享”鏈接。
農博展館化身“直播間”,正成為本屆農博會上的一道獨特景致。
南充館的“村播”熱潮可謂壯觀。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直接將中國西部(南充)電商直播基地的“村播”團隊搬到展會現場,近30名主播圍著石孔貢米、張飛牛肉、川北涼粉等特產開播。有的拿起非遺魚拓講水產養殖,有的現場演示川北涼粉制作工藝,用“鄉土味”十足的講解打動網友。
“以前參展是‘等人來’,現在是‘村播’讓特產‘走出去’,不僅銷量漲了,也讓更多人知道南充農產的好品質。”基地負責人楊雪道出“村播”對農特展會的賦能價值。
農品出海 有了多重保障
步入農博會展廳,出口日韓的鰻魚罐頭、遠銷歐美的羊肚菌等,“出圈”海外的農產品格外引人注目。其背后,是產品力提升、物流體系構建和品牌加速培育等多重原因,折射出現代農業發展新跨越。
從產品力來看,地理標志是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從都江堰茶葉到郫縣豆瓣、從蒲江柑橘到金堂油橄欖……一系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標農產品成為出口“主力軍”。
現代物流體系的加速構建,則讓“鮮”行全球成為現實。依托國際空港和中歐班列等通道優勢,成都已經搭建起高效的冷鏈物流網絡。以此為背景,今年的農博會上,金堂公用品牌“田嶺澗”與深圳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協議,實現了鮮品從“田間”到“海外餐桌”72小時直達。
而以文化為支撐的品牌化戰略,是農產品“出川出海”的重要路徑。此次農博會上的郫都館除了匯聚各色風味川菜外,還將蜀繡、蘭花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進一步強化郫縣豆瓣文化辨識度。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