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茶變成“金葉子”
編者按
在陜南的青山綠水間,曾被視作“邊角料”的夏秋茶,如今已變為茶農手中的“金葉子”。近年來,陜南三市深挖夏秋茶產業潛力,以政策扶持為帆、龍頭企業深加工為舵,推動這一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生產規模持續擴容,打破季節局限;產品價值穩步攀升,告別“廉價”標簽;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從鮮葉到深加工產品多點開花,真正讓“一片葉子”撐起了茶農增收致富的大產業。今日,本報推出“夏秋茶變成‘金葉子’”報道,聚焦陜南三市做大做強夏秋茶產業的生動實踐。讓我們跟隨本報通訊員的腳步,到茶園和生產車間看看吧。
西鄉:五色漢茶加速出海
8月28日,西鄉縣峽口鎮江塝村村民在茶園采摘茶葉。 本報通訊員 譙勝海攝
9月8日,筆者走進陜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的倉庫,濃郁的茶香撲鼻而來,工人忙著搬運即將出口的原料茶。“我們每天能加工原料茶10余噸,產品搭乘中歐班列遠銷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僅這個月就已出口138噸。”公司負責人任華江說。
近年來,西鄉縣錨定“培育百億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目標,在茶產業發展中持續延鏈條、提效益、求突破。聚焦夏秋茶加工與出口,建成外貿茶產業園區,一批批優質茶葉從這里源源不斷發往海外,打開了國際市場。
“過去,我們主要以綠茶為主。如今,依托夏秋茶,我們開發出黑茶、紅茶、黃茶、白茶等五色漢茶,大幅拉長了產業鏈。”西鄉縣茶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閆滿朝介紹,目前,西鄉縣外貿茶年銷量3000余噸,產值近6000萬元,成為群眾的“增收利器”。
發展夏秋茶,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農戶。“以前,我只賣春茶,一畝地最多產25公斤干毛茶;現在,一年能采三季茶,一畝地干毛茶產量提升到50公斤至75公斤,管理得好的茶園能產100公斤。”西鄉縣秦絲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江娟算起“收益賬”,“畝均年增收3000余元,實實在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產量提升的同時,品質如何保障?江娟說:“為兼顧夏秋茶利用與來年春茶產量,我們加強了茶園管護,通過建立茶姑娘專業合作社茶園管理微信群,實現茶園統一化管理、產品統一標準,從源頭守住茶葉品質關。”
在延伸產業鏈、挖掘附加值上,西鄉茶企也在不斷創新。陜西東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利用夏秋茶開展茶多酚提取;陜西鵬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反復研發,將桑葉、苦瓜與黃大茶結合,研制出具有輔助降血糖功能的“樂趣唐·桑葉苦瓜黃大茶”。這些新品不僅讓夏秋茶的價值得到進一步釋放,還為茶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
從“一季收”到“三季采”,從單一綠茶到“五色漢茶+功能茶飲”,從內銷為主到外貿成績亮眼,西鄉縣正書寫著夏秋茶產業提質、農戶增收的新篇章。
平利:產業鏈上綻“金花”
9月2日凌晨4時許,在平利縣廣佛鎮秋河村的茶園里,村民龍春艷和婆婆已經忙碌起來。在頭照燈的照射下,龍春艷緊握采茶機扶手,沿茶樹行推進,婆婆緊隨其后接鮮葉,不一會兒一個收集袋便裝滿了。“每天可機采500多公斤鮮葉,收入約1500元。”龍春艷說。
今年,龍春艷不僅領到了免費的有機肥,購買采茶機還享受了50%的補貼。在專家的指導下,她家的茶樹長勢越來越好。“前兩輪采了8天,掙了1.3萬元。”龍春艷說,守著茶園就能過上好日子。
中午,氣溫升高。龍春艷和婆婆合力將一袋袋夏秋茶鮮葉搬上運輸車,送往廣佛大宗茶廠售賣。該茶廠2024年投產,與平利縣引進的陜西井泉茶業有限公司形成“茶廠收鮮葉、公司搞加工”模式,當年夏秋茶收益200萬元以上。
在陜西井泉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轟鳴的機器吞吐著當天采摘的鮮葉。“我們的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天可加工1萬公斤鮮葉,產出干茶約2500公斤。”該公司負責人王志強介紹。
平利縣一茗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讓夏秋茶“身價”倍增。在這里,夏秋茶鮮葉被開發成高端茯磚茶及文創產品。該公司技術總監冉龍海介紹,公司為海外市場定制的花果調味茶和袋泡茶,年均出口近500噸。
2017年,平利縣一茗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率先在陜南培育出冠突散囊菌。該菌種俗稱“金花”,是茯磚茶在特定溫濕度條件下通過“發花”工藝長成的自然益生菌體。“金花”的成功培育,破解了平利夏秋茶精深加工難題。在此基礎上,公司又針對傳統茯茶磚飲用時難撬且易碎的問題,研發出開袋即飲、甘甜醇香的“葉葉金花”富硒散裝茯茶。該茯茶獲第25屆農高會“后稷獎”。
截至8月中旬,平利縣今年夏秋茶產量達2189噸,預計全年超3000噸。
從“粗枝大葉”到“葉葉金花”,曾經不起眼的夏秋茶,已變成茶農手中的“金葉子”,承載著秦巴山區以茶興業、因茶致富的新實踐。
商南:“冷門茶”成增收新引擎
9月9日,在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雙山生態茶園示范基地,陽光穿過云層灑在茶樹上,連片的茶樹如同綠色絨毯鋪向山腳。商南縣富水鎮茶坊村村民聶改云一邊采摘茶葉,一邊說:“擱以前,這夏秋茶根本沒人要,現在,通過工藝改造和提升也能賣錢了。”
在茶園旁的加工車間,筆者看到剛送來的夏秋茶正躺在智能攤青機里“呼吸”,茶香彌漫整個車間。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劉保柱拿起一盒夏茶,向筆者展示:“現在,我們通過工藝改進,用增鮮降澀技術,延長茶葉攤晾時間,去掉茶的澀味,提高茶的香氣。”
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陳耀介紹,過去,受傳統觀念和茶葉品質等因素影響,春茶一直是市場的寵兒,而夏秋茶由于茶多酚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口感苦澀、鮮爽度不足,受歡迎程度低。很多茶農在春茶采摘后,任由夏秋茶在枝頭生長,或是簡單修剪處理。轉機出現在近幾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一系列針對夏秋茶品質提升的技術應運而生,夏秋茶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我們現在做的抹茶,既可以直接喝,也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劑、抗氧化劑、化妝品。”劉保柱說,“通過增鮮降澀技術,夏秋茶可‘變身’為茶飲料、抹茶粉、烘焙原料等10余種深加工產品。”
除了技術革新,市場需求的變化也為夏秋茶發展提供了機遇。隨著新茶飲行業的迅速崛起,市場對茶葉原料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與注重外形美觀、口感的傳統茶葉不同,新茶飲產品更注重茶葉的內含物質。夏秋茶含有更高的茶多酚,正好滿足制作茶萃取液、速溶茶粉等產品的需求。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看準這一趨勢,加大研發投入,用夏秋茶做原料生產抹茶。
夕陽西下,茶農們背著裝滿茶葉的竹筐往家走。聶改云說:“采摘春茶能賺4000多元,現在還能采摘夏秋茶賺錢,這日子越過越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