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鑰匙”解鎖“增長極”
從茶山到市場,從文化到民生,六堡茶已經用實踐證明:地理標志不是靜態的“保護殼”,而是動態的“增長極”。
近年來,有一個詞語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成為高頻詞——地理標志。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
對于一地發展而言,地理標志作為一個地方的“金名片”,不僅是老祖宗留下的“金飯碗”,還是地方百姓致富的“聚寶盆”、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更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和重要抓手。
而且,地理標志從來不是簡單的“產地標簽”,而是串聯起品質、文化與民生的“金鑰匙”。因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大力推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已批準123個示范區,首批遴選出12個典型案例,包括梧州六堡茶、秭歸臍橙等。
據《梧州日報》近日報道,自2021年六堡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獲批籌建以來,梧州市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高標準建設、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機制建設到法規出臺,從標準全產業鏈覆蓋到質量強基、科技賦能,再到要素保障與文化推廣,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進示范區建設。目前,梧州市已有112家企業獲準使用六堡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覆蓋率達75.7%,其中使用該標志的企業產值占全市六堡茶產業產值的80%,成為地理標志產業集群發展的典型示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六堡茶產業綜合產值超250億元,“梧州六堡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55.07億元,品牌收益、強度及發展力均躋身全國茶葉品牌前十。
六堡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建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等。我們要讓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六堡茶香飄四海,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就必須繼續全力推進六堡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建設,
我們要用標準守住地理標志品質的“生命線”。曾幾何時,六堡茶也面臨過“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外地茶冒充產地、工藝簡化導致風味流失,讓六堡茶這個“老字號”蒙塵。而示范區建設的破題之舉,正是把“標準”刻進產業鏈的每一環,讓地理標志成為“放心”的代名詞。
我們也要讓文化變成六堡茶產業的“活靈魂”。六堡茶的魅力,從來不止于口感。從“茶船古道”上的商貿傳奇,到如今“六堡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子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樣的轉變恰恰說明:當地理標志與非遺相遇,能碰撞出“1+1>2”的效應。畢竟,對于六堡茶來說,消費者買的不只是一罐茶,更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茶農們賣的也不只是農產品,更是家鄉的品牌與驕傲。
我們更要讓產業紅利流進百姓的“錢袋子”。對蒼梧縣六堡鎮的茶農來說,地理標志不是遙不可及的“榮譽”,而是實實在在的“增收密碼”。如今,梧州近6000家涉茶經營主體撐起了11萬人的就業,讓31萬農民受益,核心區茶農人均收入比縣平均水平高39%——這意味著,茶山上的每一片茶葉,都在為家庭添磚加瓦,也讓鄉村振興有了“茶香味”的支撐。
從茶山到市場,從文化到民生,六堡茶已經用實踐證明:地理標志不是靜態的“保護殼”,而是動態的“增長極”。我們要繼續努力,把地理標志的價值從“產品保護”延伸到“產業賦能”,從“文化傳承”拓展到“民生改善”,六堡茶產業必將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田一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