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系統“搭”臺農產品“唱”戲 書寫同題共答為農篇章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近年來,因農而生,為農而興的供銷合作社系統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打造服務農民生產生活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臺,合力書寫著同題共答的為農篇章。
在廣東恩平市天業冷鏈物流產業園,一輛輛滿載馬鈴薯的貨車從此出發,將當地農產品運往東南亞國家。
馬鈴薯作為恩平市傳統種植的農作物,其種植范圍遍布全市11個鎮(街道),面積達4萬畝。恩平馬鈴薯因連年高產、優質、外形靚而四方聞名,2020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農產品遠銷國外,冷鏈倉儲曾經是難題。”回憶起那段日子,廣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眉頭緊蹙。
這道難題,破解于公共型冷鏈物流骨干網的建設。廣東供銷合作聯社充分發揮系統優勢,以冷鏈物流建設為突破口,為難題給出了破題之道。“冷庫庫容1萬噸的冷鏈物流產業園,可用于水果、蔬菜、肉類產品和水產品倉儲,可為農產品提供專業的冷鏈物流及加工配套服務。”園區負責人介紹。
從全省層面看,截至去年年底,廣東各級供銷合作社已在廣東18個地市布局建設88個項目,規劃冷庫庫容162萬噸。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補助試點地區內,農產品腐損率平均降低5%,銷售期平均延長4—5倍,商品化處理和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0%。
以冷鏈物流骨干網為硬基礎,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悄然助力著現代化農業的進一步提質增效。實施“訂單收購+冷藏保鮮+錯峰銷售”行動,菠蘿、荔枝、三華李、馬鈴薯等多種“土特產”及海洋牧場產品逐步形成產業,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迅速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廣東各級供銷合作社已成立區域子平臺64個,建成區域配送中心96個,實現全省21個地市全覆蓋。
“近年來,廣東各級供銷合作社圍繞糧食和特色優勢農產品,構建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通生產、流通、銷售全產業鏈,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通過整合農資農技、冷鏈、農產品產銷對接等資源,推動了現代化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廣東省供銷社辦公室主任李俊偉說。
農產品消費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連著農業生產,擴大農產品消費對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推出九方面23項政策舉措,旨在有力有效擴大農產品消費,釋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農產品消費潛力,引領農產品供需結構進一步優化。
《方案》提出,在產地,完善農產品市場、冷鏈集配中心等流通網絡,補齊“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銷地,支持菜市場、生鮮超市等標準化改造,提高便民服務水平。同時,《方案》還提出創新省際產銷銜接合作,開展產銷對接幫扶,形成開放共享、高效協同的產銷生態,為促進農產品消費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將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抓好《方案》貫徹落實,加強橫向協同、縱向聯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舉措,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加快形成促進農產品消費的強大合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消費需求。”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就促進農產品消費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江文勝如是表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