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特產”變身經濟發展“金名片”
遼寧東港草莓鮮果年產量30多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50億元,品牌價值近400億元;云南宣威火腿成為宣威市21萬生豬養殖戶的致富動力,實現戶均增收2.8萬元;江蘇蘇州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350億元,覆蓋養殖、加工、銷售、文旅等多個環節……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地理標志+加工制造”“地理標志+數字經濟”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做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創新發展大文章,讓“土特產”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金名片”。
地理標志是指標識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我國發展地理標志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疆域遼闊、氣候多樣、物產豐富,孕育了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地理標志產品資源。地理標志產品承載著一方水土的地域風情與人文歷史,其蘊含的稀缺性、品質保障與文化附加值,高度契合當前多樣化、品質化、差異化的消費升級浪潮。
在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被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之中。實行地理標志專門保護制度,對提升特色產品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十四五”以來,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地理標志制度進一步完善,保護水平顯著提升,運用效益充分顯現,地理標志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地理標志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體現。截至今年6月,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861個,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424個,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經營主體3.7萬家。截至2024年底,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直接年產值已超過9600億元,連續5年實現增長。
我國地理標志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可期。但也要看到,目前,無論是在地理標志培育與保護層面,還是在地理標志產業運營與開發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概括起來存在“三有三無”現象:“有品質無品牌”,一些地方的地理標志區域公共品牌整體認知度較低,消費者難以清晰辨識其核心價值;“有特色無流量”,不少地方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營銷推廣渠道相對傳統、單一,難以有效觸達和打動追求品質生活與情感共鳴的新消費群體;“有優品無優價”,有的地方對地理標志商業運營管理不到位,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地理標志產品充斥,“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時有發生,損害消費者信任與產業發展根基。
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補齊弱項短板,推動地理標志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嚴格保護——完善地理標志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健全信用監管機制;推動經營主體規范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開展地理標志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地理標志侵權違法行為,切實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
促進運用——支持各地立足傳統優勢打造特點鮮明的地理標志產品,推動地理標志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經營管理等領域標準制修訂,保持區域內地理標志產品特色品質;做強地理標志龍頭企業,引領地理標志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支持各地探索地理標志品牌運營,建立完善地理標志品牌經營管理體系。
融合發展——探索“地理標志+”,促進地理標志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行業、領域融合發展;開展地理標志產品天然種質和繁育種質資源技術改造、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地理標志產業轉化;充分挖掘地理標志歷史文化內涵,打造以地理標志為核心,集歷史、文化、生態于一體的全景式旅游發展模式。
加強宣傳——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營銷推廣活動,提高地理標志產品和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認可度;引導企業、個人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興媒體助力地理標志產品銷售;指導更多有出口優勢的地理標志產品參與國際互認和交流合作,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