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看見富美鄉村新范式
在蒲城縣龍池鎮,設施農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名片”產業。(資料圖)
渭河水從秦東大地蜿蜒而過。廣袤的農田、興旺的產業、蝶變中的鄉村,鋪展開富美渭南不一樣的時代畫卷。
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萬般精彩在秦東大地持續綻放。近年來,渭南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以“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為核心,千方百計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一步一個腳印把脫貧成果鞏固好、把有效銜接做扎實。田埂上、大棚里、農舍前,一個個防返貧、強幫扶、興產業、促就業的有力舉措精準落子,帶來的是特色產業集群蓬勃發展、和美鄉村建設日新月異、基層治理創新層出不窮……
數字反映實績:近年來,渭南市累計納入監測對象 5266戶16391人,戶均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4項;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1年的15184元增長至2024年的18769元……渭南市正以系統思維、“滴灌”幫扶破題,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讓鄉村發展見美、見富,更見未來。
民生保障“織密網” 幸福底色更鮮亮
9月3日,渭南市澄城縣韋莊鎮樓子斜村,村民劉曉光在自家地里忙了一上午,回到家第一時間擰開水龍頭。
“以往總為停水發愁。尤其是天熱的時候,一旦斷水,人受罪是小事,莊稼可就遭殃了。”看著汩汩清流,劉曉光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去年,政府派人來連夜修管網、換水管,這水就再沒停過。”
樓子斜村地處當地供水管網末端,每到用水高峰期,水壓不足現象時有發生。2024年以前,劉曉光一家正忙著做年夜飯,水突然停了,一家人頓時傻了眼。隨后,劉曉光撥通了農村供水服務電話,沒想到工作人員連夜就進了村。
幫扶還沒有止步。水務部門爭取資金,對末端供水網進行改造升級,讓當地9個村1.35萬名群眾不再為用水發愁。
“三保障”是連接民生福祉與鄉村振興的關鍵紐帶。這幾年,渭南市多向發力夯實“三保障”基礎,落實落細“七長”責任制,脫貧人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100%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實施危房改造0.2萬戶;建成農村供水問題響應機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53%。
保障機制日益健全,各項舉措精準落地,讓群眾幸福生活愈發可感可及。
臨渭區官路鎮黨集村村民李穩態曾因意外摔傷導致生活困難,一家人的生計成了問題。村干部通過常態化排查,發現了他的困境,及時將他家納入監測對象。
“干部跑前跑后,為我申請了大病補助,還安排我擔任村里綠化管護員。”李穩態高興地說,“現在,兩個娃娃參加了工作,我每個月也有穩定收入,日子好得很。”
李穩態的轉變,源于“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近年來,渭南市以“兩不愁三保障”為核心,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測體系,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全市累計納入監測對象5266戶,其中79.3%已穩定消除風險。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31元,增速快于城鎮1.1個百分點……渭南正用一項項扎實舉措,織密民生保障網。
產業就業“雙驅動” 振興動能更強勁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發展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可持續,穩定收入是關鍵。
走進富平縣劉集鎮曹管村博樂奶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座座現代化羊舍整齊排列,2000多只奶山羊正在享受美食。
作為陜西首個奶山羊產業綜合服務平臺,這里設施齊全、功能多樣。合作社負責人楊都強稱,合作社建成三大中心,不僅養殖奶山羊、賣鮮奶、育良種,還通過獸醫門診、技術培訓、飼草加工等多元服務,把上千戶養殖戶鑲嵌在各個產業環節。
靠著養羊,村民張莊娃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政策有補貼、專家來指導,這幾年光養羊我一年收入就有七八萬元。”看著自家20多只膘肥體壯的奶山羊,張莊娃樂得合不攏嘴。
“小羊子”串起大產業,只是渭南推動特色產業提質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渭南立足特色資源頻頻布局,以三產融合為突破,推進乳制品、柿子、特色果業、糧油肉菜深加工4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提檔升級,打造出省級農業全產業鏈重點縣7個、典型縣7個,培育出10個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42家。
數據勾勒產業經濟“上揚曲線”。2024年,4條深加工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過渡期以來,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扶貧互助資金30多億元,不斷為產業發展注入“活水”,讓更多農村群眾端穩產業增收“金飯碗”。
產業連著就業。在合陽縣洽川鎮南義社區葫蘆種植合作社里,脫貧群眾王杰正在雕刻葫蘆,指尖翻飛間,精美圖案逐漸呈現。
“以前沒技術找不到活。現在政府請來專家免費培訓,讓我吃上了‘技藝飯’,日子更有奔頭了。”說起現在的生活,王杰眉眼帶笑。
以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以項目推進拓寬就業市場。近年來,渭南把“穩就業”作為激活脫貧人口內生動力的關鍵一招,頻出實招妙招: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培育特色勞務品牌;加快零工市場、零工驛站布局,深挖鄉村公益性崗位潛力;推動就業幫扶車間、社區工廠遍地開花……
如今,渭南市脫貧群眾外出務工就業規模保持在34.62萬人以上,1.87萬脫貧人口被安置在鄉村公益性崗位上,近1萬名群眾通過社區工廠、鄉村工匠帶動實現穩就業……一個活力滿滿、緊密融合的產業就業體系,正穩穩地托起脫貧群眾的致富夢。
“內外兼修”聚合力 和美鄉村更宜居
門前道路干凈整潔,村中綠植四季常青,群眾休閑有公園、干部團結有干勁……漫步在渭南的鄉村,處處都能感受到蓬勃發展的活力。
近年來,渭南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堅持以治理促發展、以產業夯基礎、以環境促宜居,高標準深化“千萬工程”,全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城鄉“顏值”飆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如今,全市102個鄉鎮實現三級公路全覆蓋,鄉村振興片區化加快推動區域協同發展,71個省級示范村、110個市級示范村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從“一村美”到“村村美”,從“一片美”到“全域美”,一幅和美鄉村畫卷徐徐鋪展。
鄉村建設,不僅要有“顏值”,更要有內涵。站在韓城市西莊鎮樓枝村的田野間遠望,光伏板層層疊疊,花椒樹郁郁蔥蔥,樓房瓦舍錯落有致。進村的文嶺路蜿蜒伸展,吸引四方游客到村里逛一逛。
曾經的樓枝村,產業匱乏,環境臟亂差。2023年,村里構建“黨支部+網格長+網格員+農戶”四級治理體系,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清垃圾、美庭院、建文化廊道、打造法治陣地,村子煥然一新。
“環境美了,產業也‘活’了。”指著四周連綿的青山,村黨支部書記張軍鋒說,前兩年村里成立合作社,規模化種植花椒,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年增收30多萬元。同時,引進農光互補項目,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治理見實效,發展后勁足。如今,越來越多的鄉村正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新路徑。在潼關縣,“巷子議事會”讓村民生活更體面;在大荔縣,“鄉村大食堂”引領移風易俗新風尚……
從創新治理率先探路,到和美鄉村活力迸發,秦東大地上,一個個鄉村正聚焦農文旅融合發展,持續解鎖“富美”密碼。這密碼,藏在綠水青山間,也藏在縷縷煙火里。
眼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五年過渡期即將結束,但幫扶的腳步從未停歇。動態監測機制持續守護,產業聯農帶農模式不斷深化,就業創業政策精準落地……渭南市正以穩扎穩打、創新突破的姿態,推動幫扶政策常態化、長效化,一條多元產業融合、城鄉共富共美的新路徑越走越寬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