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蔬菜直通中亞 打通跨境蔬菜銷售通道
8月23日,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內,由海東樂通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負責的“中國青海樂都農業直通車”倉儲點啟用,這是青海設立的首個農產品海外倉。當天,海東樂通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海燕帶領團隊,將海東市樂都區的馬鈴薯、彩椒送到哈薩克斯坦南部區域采購商手中。海外倉的設立,標志著青海在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上邁出關鍵一步。
奇姆肯特蔬菜批發市場是中亞南部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輻射哈薩克斯坦南部及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區域。青海首個海外倉選址于此,并非偶然。而這份“不偶然”,離不開海東樂通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的推動。
海東樂通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技育苗、特色種植、銷售外貿三大板塊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鏈公司,負責人胡海燕是一名返鄉創業者。2023年,胡海燕跟隨樂都區人民政府相關人員前往山東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其間,結識了當地一家出口公司的負責人。那時,海東樂通試種成功的彩椒正在尋求外銷渠道,借助這家公司,樂都彩椒第一次運往中亞市場。
隨后,在海關及農業部門的幫助下,胡海燕負責的公司順利辦理了《蔬菜出口資質》與《馬鈴薯出口資質》。2023年、2024年,企業連續兩年出口樂都彩椒到俄羅斯及哈薩克斯坦。
出口蔬菜時,胡海燕發現一個短板——青海農產品沒有海外儲存點,運抵中亞后只能依賴當地經銷商對接銷售,這在定價方面失去主動權。
“不能總依賴第三方,得有自己的落腳點。”本著這樣的想法,今年年初,胡海燕帶領團隊啟動海外倉籌備工作。通過對接當地市場管理部門,企業最終在奇姆肯特設置了海外倉,儲存空間達300平方米,配備冷藏室,可滿足青海出口農產品的保鮮需求。同時,企業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設置了第二個農產品海外倉,配套銷售網點,進一步拓展中亞市場覆蓋范圍。
“線上+飛地”串聯外貿服務鏈
兩個海外倉相繼啟用后,胡海燕并未停下發展的腳步。今年年初,企業上線“絲路鮮行”線上大宗貿易購買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蔬菜銷售渠道。
“以塔什干的農產品海外倉來說,當地的中資企業食堂、中國餐館及大宗食材采購商對蔬菜的需求量很大,公司建的平臺就是以中亞地區中國采購主體為核心服務對象。”胡海燕說。
打開“絲路鮮行”購買平臺,頁面設置的蔬菜、水果、調料、肉類、食品、日用百貨專區六大板塊清晰明了。同時,平臺還嵌入一鍵導航與到店自提功能,關聯塔什干海外倉地址,采購商可實時查詢庫存、規劃提貨路線,大幅簡化采購流程。
在優化外銷通道的同時,胡海燕還探索異地種植模式,在中亞布局“飛地經濟”試驗田。4月份,胡海燕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附近租賃了60畝土地用于種植樂都彩椒,這也是青海在中亞的首個“飛地”試驗田。
胡海燕說,當地政府很關注試驗田,搭建了一座溫室大棚。團隊在大棚內鋪設了滴灌帶,從樂都帶去育苗盤育苗,并派駐1名技術員負責田間管理。今年8月,試驗田彩椒結果,產量與品質均達到預期,部分產品已進入當地超市銷售。
“‘飛地’種植不僅是試驗,還是一個展示窗口。”胡海燕說。這塊試驗田的意義,在于驗證青海蔬菜品種在中亞的適應性,為后續推廣本地化種植、降低跨境運輸成本打下基礎。
持續出口優質新鮮蔬菜
在胡海燕看來,青海開拓中亞市場優勢巨大。她說,哈薩克斯坦當地的設施農業較少,蔬菜產量低。青海的新鮮蔬菜品質高,很受當地居民歡迎。冷鏈運輸時,公司配備兩名駕駛員,通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隨后到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截至7月,公司共計出口農產品4000多噸,出口額達上百萬美元。
青海首個海外倉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外貿數據上,還在于企業對海東乃至青海農業產業鏈的帶動作用。
8月27日,中國(青海)-哈薩克斯坦經貿文旅推介會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辦,胡海燕跟隨代表團一同前往,推介青海特色農產品。推介會上,胡海燕與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夸德羅公司簽訂了下半年供貨合同,持續出口優質新鮮的蔬菜。
胡海燕說,海外倉不是終點,而是擴大青海農產品海外市場的起點。下半年,公司將設立海東農產品出口基地,掛牌收購農產品,設立常態化外貿銷售中心。同時,持續聯農帶農,以銷定產,讓更多青海農產品在中亞打響品牌、站穩市場。
從奇姆肯特的首個海外倉,到“絲路鮮行”平臺的線上覆蓋,再到阿拉木圖的“飛地”試驗田,青海農產品的中亞之路越走越寬。這條跨越國界的古絲綢之路上,不僅承載著青海的優質農產品,還承載著高原農戶的增收希望,成為青海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真實案例。(記者 吳予琴)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