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設施農業“四季生金”
初秋,陽光穿透鋼架大棚的透明膜,在藤蔓間灑下斑駁光影。杭錦后旗二道橋鎮太陽升村的圣女果種植園里,村民劉樹軍正彎腰采摘紅果,竹筐里的果實已高高堆起。“土地流轉費一畝1000元,在園子里打工一天180元。”他滿意的言語里,透露出巴彥淖爾設施農業的“蝶變”——從“一年一季”的傳統農田到“四季生金”的智慧大棚,從分散種植到產業集群,設施農業正以蓬勃之勢,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
從零星分散到集群成勢
產業規模激發振興動能
在烏拉特后旗國際農業博覽園,4萬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內部遍布水肥管道,傳感器實時反映著溫度、濕度、光照數據。這正是我市設施農業從“零星分散”向“集群成勢”轉型的縮影。
近年來,我市堅持“實用型塑料大棚為主、新型日光溫室為輔”的發展路徑,推動設施農業規模快速擴張。截至2024年底,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25.35萬畝,建成千畝以上園區12個,形成“一縣一業、一園一品”的產業集群格局。
在磴口縣、烏拉特前旗、五原縣、杭錦后旗,蜜瓜、冬棗、玉菇甜瓜等優質瓜果產業帶初具規模。杭錦后旗二道橋鎮太陽升村的冬棗示范園已建成260畝,預計明年畝均效益超4萬元;在五原縣黃柿子產業園,新一代品種“635”“650”畝產達1.5萬斤。
臨河區、杭錦后旗、五原縣的蔬菜產業蓬勃興起。臨河區干召廟鎮的麒麟西瓜基地建成后預計年產值5.5億元;杭錦后旗太陽升村田園綜合體配套冷鏈分揀中心做到了“早上摘瓜、中午發貨、晚上上桌”,使瓜果損耗率從15%降至3%。
覆蓋杭錦后旗、臨河區等旗縣區的標準化果蔬育苗產業帶,每年育苗超千萬株,為設施農業種植提供了源頭保障。五原縣隆正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1000畝辣椒育苗基地,可滿足11.4萬畝辣椒用苗需求,秋茬錯峰種植還能讓農戶畝均多賺3000元。
從單打獨斗到利益共享
模式創新助力農民增收
因為太陽升村的設施農業園區,村民王秀蘭的生活徹底變了樣。“以前自己種20畝地,一年忙到頭掙不到兩萬元。現在流轉土地拿1萬元流轉費,再‘返租倒包’2個大棚種麒麟西瓜,跟著技術員學技術,一年能掙8萬元!”她的“幸福賬本”,源于我市對設施農業經營模式的深度創新。
針對設施農業前期投入大、農戶參與度低的問題,我市探索出“政府補貼、主體承建、農民種植、農企合作”的多元模式,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深度綁定,讓農民從“旁觀者”變為“合伙人”。
太陽升村引進山東菏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建設1000畝示范園區。“企業統種”模式下,企業雇用農戶管理大棚,通過“每棚保底5000元管理費+產量提成”,農戶年勞務收入超3萬元;“返租倒包”模式則是將建好的大棚以低價返租給農戶,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保底收購,帶動農戶畝均純收入超1萬元。兩種模式共覆蓋500余戶村民,人均年增收2.5萬元。
臨河區干召廟鎮麒麟西瓜基地是“政企共建+農戶參與”的典型案例。政府協調土地流轉,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企業投資4.5億元建設4萬座拱棚,輻射8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5萬畝。項目建成后,預計提供就業崗位5000個,村民將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實現“三重收益”。
五原縣隆正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則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路線,投資1.3億元建設辣椒育苗基地,不僅為周邊11.4萬畝辣椒提供優質種苗,還通過“錯峰種植+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育苗結束后,大棚秋茬繼續種辣椒,每畝多賺3000元,加工成辣椒醬、辣椒干,附加值可提升5倍。
從靠天吃飯到數字智造
科技賦能升級“棚內經濟”
在臨河區烏蘭圖克鎮的鮮農萬畝設施農業園區,農民張勝利輕點手機上的“智慧農業平臺”,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土壤墑情數據實時更新。有了這套系統,每畝大棚節水30%、節肥25%,產量卻提升了20%。
科技是設施農業的“芯片”。我市聚焦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應用,推動設施農業向智能化、標準化轉型,讓“棚內經濟”變成“數字智造”。
新品種“挑大梁”,破解“卡脖子”難題。五原縣民隆公司與東北農業大學李景富教授團隊合作,歷經5年攻關,培育出新一代黃柿子品種“635”“650”。這些品種抗病性強,還保留了沙甜口感,成為“五原黃柿子”地理標志產品的核心品種。烏拉特后旗國際農業博覽園引進21種先進種植模式,試種荷蘭小番茄、日本網紋蜜瓜等高端品種,單棚產值突破10萬元。
新設備“強支撐”,點亮“智慧農業”。烏拉特后旗國際農業博覽園的智能玻璃溫室配備自動卷簾、自動溫控、水循環凈化等系統,通過物聯網實現“手機遠程管大棚”:溫度高了自動開風口,濕度低了自動滴灌,連病蟲害都能通過攝像頭識別預警。在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鮮農萬畝設施農業園區的智能連棟溫室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每畝水肥用量減少40%,卻能增產15%。“過去1座大棚得雇3個人盯著,現在1個人管10座大棚游刃有余。”園區負責人說。
科技的注入,讓農業從“靠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2024年,全市設施農業平均畝產值達2.5萬元,其中塑料大棚一年兩茬模式畝產值2.5萬元、麒麟西瓜一茬畝產值3.5萬元,智能溫室畝產值突破10萬元。
今年,我市計劃新改建設施農業2.8萬畝,其中新建千畝以上園區5個,打造“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3個;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聯合科研院所攻關抗逆品種、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繼續培育壯大“天賦河套”品牌,推動更多設施農業產品進入北上廣深等地高端市場;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