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飄香里,走出一條共富路
春日的螺洋街道,水濱村七百米梨花巷剛剛褪去銀裝,草坪又被繽紛的格?;ê8采w。游客們循香而至,鏡頭里盛滿了春天的饋贈。這條花徑不僅編織出了水濱村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也是螺洋四季花果交響樂的序曲。
通過挖掘生態資源、傳承非遺文化和培育特色產業,螺洋在飄香的花果間,探索出了一條共富路。
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七月暑氣蒸騰,雨幕時降。上寺前村口的臨時雨棚下,粉紅的蟠桃壘成小山,果香四溢。隨手拿起一顆輕咬,柔和的汁水裹挾著粉糯桃肉,清甜瞬間在口中漾開。“咱們的蟠桃,甜不甜?”在村口售賣蟠桃的果農笑問,臉上的驕傲藏不住。
這份甜蜜背后,是“三葉”共富工坊帶來的蛻變。黨員服務隊助農直播、路橋農商銀行的電商快車開進村、種植能手程桂富現場傳授20年種桃經驗……多方合力之下,上寺前蟠桃從“土特產”升級為遠近聞名的品牌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六月的大岙里村,600多畝楊梅林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村民們挎著竹籃穿梭林間,手指輕捻,深紅的炭梅、碩大的東魁便落入籃中。
從前年試水楊梅干一炮而紅,到去年供不應求,再到今年由共富工坊統一收購、標準化加工,“岙里梅”完成了從“提籃小賣”到品牌經營的華麗轉身。產業鏈延長了,農戶的收益也節節高。
生態資源變身“共富IP”
五月的大岙里村廣場,人聲鼎沸,香氣撲鼻。烏飯麻糍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程香嬌手起槌落,糯米與木臼碰撞出富有節奏的聲響,蒸騰的熱氣裹著烏飯葉獨特的草木甜香,誘得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這是螺洋街道非遺烏飯麻糍體驗月的一幕,也是一場色香味俱全的民俗盛宴。
“以前做麻糍是自家吃、送鄰里,如今成了增收的門路!”程香嬌手法嫻熟,笑語盈盈。她身后的帳篷里,村民們正忙得熱火朝天。當日,上寺前村“三葉”共富工坊備了400多斤米,做出了1200多盒烏飯麻糍。
螺洋人善于向土地要效益。上寺前村巧用烏飯葉、蟠桃葉、楊梅葉這“三葉”資源,把傳統手藝做成了特色產業。通過“非遺+產業”和跨村聯建,零散資源被串珠成鏈,為村民開辟出在家門口增收的新路徑。
文化激發鄉村新活力
白墻黛瓦,碧水環繞。水濱村文化禮堂“水心草堂”靜立于鑒洋湖東岸,門楹上“半市半村聊葺茅茨避風雨,有山有水好留清白與兒曹”的對聯,默默訴說著此地半農半商、重家風務實的傳統。
2019年建設的草堂,不僅是紀念南宋大儒葉適的場所,更成了多元開放的文化客廳。毓英講堂內,階梯座位與環繞書墻打破了傳統格局,社科講座、閱讀研學、非遺展演輪番登場,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走進來、坐下來、參與進來。
“這里好安靜,我很喜歡,在這里看書很放松?!蔽迥昙墝W生黃沁欣第一次來草堂參加閱讀活動時,愛上了一個靠窗的座位。窗外花團錦簇,她沉浸在閱讀中。
樓上,漢服體驗區、文房四寶、轉角“有禮”實踐區與圖書借閱功能相輔相成,文化正以可親、可感的方式回歸日常。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螺洋的花與果,早已超越四時風物,成為鄉村發展的鮮明印記。烏飯麻糍的清香帶來增收的愿望,共富工坊為農產品注入標準與品牌,梨花的素雅、楊梅的深紅、蟠桃的粉艷……螺洋在綠水青山間穩穩踏出了一條果香花甜的共富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