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沃土展新姿
“天是我們的天嘿!地是我們的地……生產支前線嘿!參加打鹽隊嘿!”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的部隊戰士打鹽場景模擬群像前,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園園長張雨瀟激情滿懷地誦讀起了《打鹽歌》。
地處陜、甘、寧、內蒙古四省(區)交界地帶的鹽池縣,因境內分布著20余處大小不一的鹽湖而得名。從1936年建立寧夏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起,鹽池便成為陜甘寧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1949年,鹽池經歷了14年的崢嶸革命歲月,為保衛陜甘寧邊區、支援邊區經濟建設、發展邊區民主政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1940年前后,陜甘寧邊區遭遇嚴重經濟困難。鹽池“三寶”——食鹽、皮毛和甘草成為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重要的經濟支柱和財政來源。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四支隊奉命開赴鹽池縣的花馬池等地,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搶鹽”戰斗。三五九旅和邊區民眾生產的食鹽,不僅滿足了邊區需求,更換回了糧食、布匹、藥品、鋼鐵等重要物資,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士們為了鼓舞勞動熱情創作了《打鹽歌》,在三五九旅四支隊指戰員和當地鹽民中廣為傳唱。
“募集羊皮縫制皮襖142件,慰勞前方抗日將士”“全縣共募捐細糧20余石”“鹽池商會甘草莊7天完成軍鞋任務500雙”……翻開鹽池縣檔案館館藏資料,一串串數字生動記錄著鹽池人民克服重重困難,開展打鹽運鹽、開荒種地、發展手工業、紡織貿易等大生產運動,為陜甘寧邊區經濟自給自足作出重要貢獻。
“沒有革命先烈的舍身奉獻,就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張雨瀟介紹,鹽池是一個紅色基因厚植的地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舍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群眾工作和經濟建設方面的卓越成就值得永遠學習”。
多年來,聚焦于傳承紅色基因這個主題,鹽池縣持續挖掘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文化走到最基層、最前沿。
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鹽池縣打造紅色研學、長城精神研學和生態研學等項目,開展紅色話劇和講解劇演出等,拍攝制作了“1+7”系列文旅宣傳片短視頻、文旅宣傳片,并借助AR技術,實現了“云游”革命烈士紀念館。
為激勵更多人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血脈,鹽池縣打造“紅領巾小小講解員”志愿服務品牌,開展了各類宣講活動。挖掘轄區戰斗遺址等紅色資源,以文旅融合和鄉村振興為主線,以紅色舊址遺跡為點,通過窯洞黨課、戶外黨課、重走紅軍路等教育活動為面,以點帶面,推動紅色舊址以點串線有機結合,打造了3條精品紅色旅游研學線路。
為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稟賦,鹽池縣積極探索紅色資源活化利用路徑,延伸產業發展方式,形成紅色文化新業態,創新文創產品95種,培育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立紅色專題展館,增加紅色資源附加值。
其中,以麻黃山鄉李源畔村和王樂井鄉曾記畔村為代表的“兩畔”紅色教育基地,推行“紅色研學游+鄉村休閑游”模式,配套發展瓜果采摘、牧場羊肉燒烤營地等產業鏈,打造集“紅色教育+特色產業體驗+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紅色教育觀光旅游產品。
走進曾記畔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不停地忙碌著。作為全國勞動模范,朱玉國以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而聞名。
“吃水沒有源、走路很艱難、三年兩頭旱、口袋沒有錢”,朱玉國這樣形容早年間的曾記畔村。2006年,國家撥給曾記畔村20萬元扶貧互助啟動資金,朱玉國創造性地提出村民從互助資金貸款入股互助社,貸款實行五戶聯保、黨員對貧困戶“一幫一”等做法。拿到貸款的村民從養殖灘羊入手,一步步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曾記畔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正是鹽池人民奮發圖強的一個縮影。多年來,鹽池縣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首要目標,工業經濟提速擴量,煤油氣風光“五項全能”。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灘羊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93%,品牌價值達到120多億元;黃花菜產值突破3億元,蕎麥主產區被納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名錄。
“以紅興業、以紅助美、以紅凝心、以紅優治”,這片被紅色精神浸潤的土地,正以新的奮斗姿態,書寫著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的壯麗篇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