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縱深推進農文旅融合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慶陽是一片文化的福地,是農耕文明發源地、紅色文化根據地、隴東民俗薈萃地。曾因“隴東糧倉”而聞名,卻也面臨產業結構單一、鄉村活力不足的挑戰。
如何讓沉睡的農耕文化、紅色資源、非遺技藝煥發新生?2024年以來,慶陽市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條“以文塑旅、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轉型之路。
“慶陽全域旅游”品牌提質升級,“慶陽直播電商”矩陣初具規模,“慶陽新農人”培育有力有效,農文旅融合已經成為貫通全市一二三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業態。
截至目前,全市培養粉絲千人以上直播賬號1316個,培育示范農戶5000余戶,100個特色村建設正在加快推進。2025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人數1724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9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和17%。
因地制宜 產業融合創新
莊子峁,一個地處環縣洪德鎮耿塬畔村山巒深處的偏僻村落,曾經藏在深山無人識,如今村美人旺產業興。
在5年多的時間里,22戶人家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開啟全民直播模式,深耕鄉村美景和鄉土滋味,探索出“一戶一品、自主經營、人人參與、抱團發展”的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將莊子峁打造成集生態旅游、綠色采摘、特色產業、休閑康養于一體的生態農莊,變身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文章,農莊的發展才更有前景、更有后勁。”莊子峁生態農莊負責人楊艷清說。
2025年至今,莊子峁游客已超11萬人次,實現產業收入19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8個鄉鎮220戶村民加入到莊子峁生態農莊產業鏈。
像這樣的蛻變,在慶陽并非個例。
以莊子峁為樣板村,慶陽加快農文旅融合步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特色鄉村,構建“一村一IP”發展格局。
“各特色村根據各自地域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特點,形成了景區帶動、農業觀光、主題民宿、民俗文化驅動、紅色文化賦能、特色餐飲聚集6種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實現一二三產聯動。”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華池縣城壕鎮城壕村建成農耕文化體驗館、玉米迷宮、觀光步道等6處體驗項目,年接待研學團隊80余批次。組建20人直播團隊,銷售鮮玉米、小雜糧等產品,42家電商店鋪日銷 3000單,年增收 500萬元,村集體年分紅21.25 萬元。
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以黃土塬地貌為基礎、以蒲河川為紐帶,打造形成黃土風情民宿集群,年均接待游客30萬人次。土蜂蜜、胡麻油、黃花菜等農特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200萬元。
正寧縣宮河鎮王錄村依托“泉水+紅色文化+非遺”模式,建成紅軍驛站茶館、拉板糖非遺工坊,建成國家3A級景區,年均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2024年線上銷售額突破80萬元。
目前,全市已有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18個。一個又一個特色鄉村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實現華麗轉身,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數字賦能 流量轉化變現
電商搭臺、多措并舉,打造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新引擎。今年以來,慶陽市以電商為紐帶激活鄉村發展潛能、通過聚合流量、培育人才、賽事孵化、村播帶貨等多元路徑,構建起農文旅融合發展新生態。
6月28日,由知名主播董宇輝領銜的“與輝同行閱山河”甘肅行活動在慶陽市啟動后,直播團隊先后在慶陽市博物館、周祖陵景區和環州故城,通過“走播+定點帶貨”形式,宣傳推介慶陽美景、美食和周祖農耕文化,讓線上觀眾通過鏡頭感受隴東黃土高原厚重的文化底蘊。
據了解,本次直播活動累計吸引近3萬人次在線觀看,相關話題全網閱讀量近6億次,慶陽文旅矩陣發布宣傳視頻400多部,收獲點贊超過1000萬次,為慶陽農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此外,“與輝同行”團隊帶動本地主播形成了更大宣傳效應,慶城縣品城粉業、慶城縣坤源食品抓住了“與輝同行”帶來的流量,近 10天網絡銷售額分別增長 55%、66%。環縣中盛羊業、環鄉人、華牧科技借助“與輝同行”話題,聯合直插銷售環縣羊羔肉單品,單場銷售額破百萬元。
“大咖引流”的背后,是慶陽市深入實施“百村萬名新農人”培訓計劃、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積極搭建展示平臺等電商孵化舉措的有力支撐。
“百村萬名新農人”培訓計劃,重點圍繞100個特色村的駐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創業青年等群體,開展電商新業態以及農文旅融合業務培訓,目前已累計開展112期,2萬余人參加。
一大批本土電商人才快速成長,成功開啟直播帶貨事業,將慶陽的農特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寧縣電商直播達人雷向樓榮獲全省直播電商大賽一等獎后,憑借自身影響力與專業能力,在過去一年時間里,創下銷售額突破500萬元的佳績。與寧縣及周邊地區200余戶農戶達成長期合作,為農戶提供穩定銷售渠道。
數字賦能正在讓慶陽農文旅逐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從線下經營向線上線下融合經營的轉變。
利益聯結 聯農帶農機制完善
如今,“全域旅游”正在成為慶陽文旅的“金字招牌”。全市已有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20個、國家甲級、乙級旅游民宿各1家、全省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
2025年,慶陽市投入資金600萬元,推進慶城縣岐黃周祖文化旅游區5A級景區和南梁國家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建設,以及正寧縣黃帝文化景區和南邑紅色文化旅游景區建設3A級景區,全面提升文旅品牌知名度和關注度。
“慶陽全域旅游”品牌提質升級,“慶陽直播電商”矩陣初具規模,“慶陽新農人”培育有力有效,農文旅融合已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業態。
如何讓群眾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慶陽給出的解題思路是,通過創新機制、示范帶動,培育聯農帶農振興新力量。
各特色村都將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作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第一目標、最終目標,通過致富帶頭人、龍頭企業、村集體等多元主體,探索“合作社+農戶”“管委會統攬”“村集體主導”等機制,實現農民嵌入產業鏈。
鎮原縣太平鎮柳咀村李登民流轉300余畝土地,自主經營瑞雪、瑞陽等新品種蘋果。2024年蘋果銷售收入達200多萬元,帶動周邊果農 20多戶增收 30多萬元。
華池縣五蛟鎮劉家灣村依托恒烽中藥材苗林有限公司,發展“康養+生產基地+觀光旅游+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每年穩定種植中藥材3500畝,年銷售中藥材產品180萬元,帶動1280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勞務用工增收。
西峰區肖金鎮米王村經濟聯合社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帶動52戶110名村民發展設施農業,建設拱棚350座,開展“春采櫻桃、夏摘草莓、秋收蔬菜、冬品年味”四季循環體驗,年產值達360萬元。
完善的聯農帶農機制,如同堅實的紐帶,將農民與農文旅產業緊緊相連。農民不僅成為鄉村美景的守護者,更成為產業發展的受益者。
在農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慶陽邁出了探索創新的步伐,走出了培育特色的路徑,更闖出了一條聯農帶農、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正在隴東大地上逐步繪成幸福實景。(閆慧)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