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染綠富農家
乘車駛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徑山村,舉目四望,綠色像潮水般涌入眼眶——房前屋后鮮花綻放,道路兩旁綠植茂盛,溪水兩岸古樹參天,遠處山間竹林蒼翠。徑山腳下的徑山村擁有3000余畝的茶園和1萬余畝的毛竹園,森林覆蓋率達到96%,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
20多年前,徑山村曾是一個貧困村,為了增加收入,村民只能在山上開采石礦,既破壞生態環境,又帶來了安全隱患。2000年,村里轉換思路,下定決心關閉礦場,提出創建杭州市級生態村,實行全村封山育林,走上了綠色發展道路。
“我們圍繞生態農業、休閑文旅、‘零碳’生活等重點領域,做足人居減排、農旅降碳、森林增匯三篇‘文章’,構建了‘生態增匯、生產降碳、生活減碳’的特色路徑。”徑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俞榮華介紹。目前,徑山村年植被碳吸收超1.2萬噸,凈碳排放量為-7938.79噸,已實現公共區域近零排放,今年4月入選全球環境基金“中國零碳村鎮促進項目”首批試點。
節能降碳、生態環保的理念已經深入徑山村村民心中,也被踐行在各個生活場景中。“大家看,我們村里的路燈都是物聯網光能發電的,這個公交車站也配備了太陽能發電板,轉化出的電能可以給手機充電。”俞榮華告訴記者。
記者還注意到,村里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一塊“茶多分”的牌子,上面公示著每戶每月的積分。“每過段時間,村里就會來檢查每家的垃圾分類情況,做得好就獎勵積分,做得不好還要扣分呢。”村民王俊霞告訴記者。
徑山村探索實行積分制管理,以家庭為單位,為全村543戶村民每戶制作了“茶多分”積分卡,按100分倒扣分及附加分的形式落實考核機制。同時,在每年年終的時候,對村里每戶家庭一年來的“茶多分”積分情況進行綜合匯總,根據每戶所得積分數值兌現成資金獎勵,分別打入每戶家庭的“茶多分”積分卡中,村民可以用這張積分卡在村里的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這些積分可有用了,米、面、油、洗衣液、衛生紙這些都能換,我都換了好多了。”王俊霞說。
優美的生態環境,讓村民的“鄰居”也多了起來。“差不多半年前,我在監控里看到了一只大猩猩,就出現在這個路邊。”在徑山村務工的李小敏興奮地向記者描述。
2021年,徑山村委托第三方機構,在全村13.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一次生物多樣性調查,共記錄到了580種野生動植物,其中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和勺雞、短尾鴉雀等1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野大豆、金蕎麥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為了提高村民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徑山村把調查結果做成了圖文集,每家每戶發放一本,同時在村文化禮堂內建設了生物多樣性展廳,成為村民和游客的科普園地。“現在有好多游客都是沖著看野生動物來呢,這也成了我們村的一張‘名片’。”俞榮華笑著說。
徑山村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豐富的禪茶文化底蘊、誘人的鄉村風貌,大力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組建禪村旅游開發公司,先后打造“禪村新十景”特色景點,推出尋禪問茶文化旅游、鄉野回歸生態旅游等線路,讓游客在移步觀景中感受宋韻文化,在茶園漫道中體驗茶鄉生活。目前,徑山村共有70余家民宿、20多家超市,還開發了特色文創產品和文旅IP,村民吃上了“生態旅游飯”,“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
前些年,王俊霞把家里的房子改造了一番,也經營起了民宿和飯店。“游客很喜歡我們村的環境,都說體驗感很好,下次還要來。”王俊霞說。兩年前,她還把民宿里的餐具、梳子和日用品從一次性塑料用品換成了竹制品,用實際行動響應低碳號召。生態優美、綠色節能、產業興旺、生活幸福,徑山村的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生態價值轉化與共同富裕的鮮活樣板。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