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西瓜的“出圈之路” ——鹽湖區禹潤農業的產業升級樣本
今年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的政商學界匯聚一堂,圍繞“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的大會主題共商發展大計。在這次全球矚目的國際大會上,運城市鹽湖區禹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攜明星產品“禹潤西瓜”亮相年會,禹潤農業作為“服務保障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戰略合作伙伴”向世界遞出了農業新名片。
對于一個只做西瓜單品的農業公司來說,能夠在如此重要的國際平臺亮相,無疑是自身品牌和實力的證明。能夠成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戰略合作伙伴,禹潤農業背后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其憑借的核心理念、核心模式是什么?其中又蘊藏了怎樣的智慧與決策?
“只做單品”的“禹潤理念”
夏末秋初,走進禹潤農業山西大同西瓜種植基地,翠綠瓜藤肆意舒展,一個個裹著深綠條紋的西瓜藏于葉間,圓潤的輪廓透著新鮮的光澤。瓜農們手持剪刀,熟練地挑選成熟西瓜。
“以前種瓜憑感覺,結多少、甜不甜全看天。現在跟著禹潤農業學技術,什么時候種植、什么時候授粉、什么時候控水,都有標準流程,畝產比以前提高三成,甜度最少增加2個點。”瓜農們捧著剛剛采摘的西瓜笑著說,“跟著禹潤種西瓜,不怕不會種,更不擔心賣!”
其實,禹潤農業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做農資虧欠200多萬元的樊志強投身西瓜種植,從選種、育苗、授粉做起,種植面積從幾十畝擴大到800多畝,成為當地的種瓜專家。但他發現,西瓜雖然種好了,但銷售卻是個大問題。“每年西瓜價格都不穩定,很多時候都是客商說了算,使我萌生了做銷售的想法。”禹潤農業總經理樊志強回憶說。
說干就干。樊志強上網查資料,學習銷售,輾轉上海、廣州、北京等城市了解西瓜市場,參加各類農業展銷會,向專家學習。“以前我們的西瓜愁銷路,通過跑市場,我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西瓜銷售網絡,變成了西瓜不夠賣。”樊志強說。
為了延長銷售時間,2016年開始,樊志強把主要精力放在西瓜種植基地的建設上,通過“跨域種植+季節銜接”逐步實現全年供應,讓“賣好瓜”不受季節限制。不同于反季種植,禹潤農業根據全國氣候差異,在云南、廣東、海南、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布局當季種植基地:云南基地3月至4月上市早春瓜,山西運城、山西大同基地5月至8月供應盛夏瓜,寧夏、內蒙古基地9月至10月產出秋瓜,廣東、海南基地11月至次年1月補位冬春市場。
“每個基地種的都是當季瓜,靠自然成熟期銜接,既保證口感,又能避開集中上市的價格戰。”樊志強拿起一份銷售數據,“去年運城基地西瓜上市時,市場價每斤比普通西瓜高1.5元,會員每畝就能多賺2000元。”
2020年,禹潤農業落戶鹽湖區后,在市區兩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做足做活“土特產”文章,以鹽湖西瓜產業基地為中心,通過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推動西瓜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推動以“禹潤西瓜”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禹潤西瓜”在全國各大行業展會上屢獲殊榮。
2025年年初,當得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有高品質西瓜供應需求時,樊志強積極準備、主動對接,最終使“禹潤西瓜”憑借瓜型端莊、色澤盈潤、口感脆甜、糖度適口等特點獲得這一難得的展示機會。禹潤農業也因此被博鰲國賓館授予“服務保障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戰略合作伙伴”榮譽稱號。
“單品的‘精專’,在于用科技打破傳統種植的邊界,從按氣候適配品種、靠智能系統管控生長,到全流程標準化種植,讓‘憑感覺’變成‘靠數據’,讓‘好瓜’從偶然變為必然。”樊志強說,禹潤農業只做單品的核心理念在于,用全鏈思維打通價值閉環,讓每顆西瓜在合適的節點、以合適的姿態抵達最合適的市場,實現“種得好”與“賣得好”無縫銜接,最終實現從“單品突破”到“全鏈升級”。
“全產業鏈”的“禹潤服務”
走進禹潤農業運城基地的技術服務中心,智能監測系統實時傳輸土壤墑情、空氣溫濕度數據,專家根據數據遠程調整灌溉施肥方案;實驗室里,每批西瓜的糖度、硬度、農殘指標都要經過嚴格檢測,達標后才能進入市場;培訓教室里,最新的《西瓜標準化種植手冊》被翻得卷了邊,每月兩場的技術培訓會總是座無虛席。
“要實現西瓜產業的全鏈升級,就必須在每個環節做足基本功。”樊志強介紹說,為保障西瓜品質品牌,禹潤農業首創“高品質西瓜全產業鏈服務”模式,覆蓋品種選育、土壤檢測、技術管理、冷鏈物流、品牌銷售七大環節。
在品種端,禹潤農業聯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等機構,成功試種“京美2K”等特色品種,實現“小而巧”西瓜的差異化競爭;在銷售端,構建了以連鎖商超、水果連鎖店和大型水果市場為主的“三層市場網絡”。
為了實現“種好瓜”,禹潤農業將“技術引領”貫穿于西瓜種植全流程。產前,農業專家團隊會根據不同產區的土壤特性、氣候條件,篩選適配的優質品種。例如,云南基地氣候濕熱,專家團隊便篩選耐濕熱的早熟品種;新疆基地干旱少雨,就側重耐旱、高糖度的晚熟品種,從源頭上確保“好種出好瓜”。
產中階段,禹潤農業組建的一支由12名專家組成的技術服務團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定期深入各地,為會員瓜農開展面對面培訓,將最新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傳授給瓜農。
為了讓技術指導更加便捷高效,禹潤農業還開發了線上技術指導平臺。會員瓜農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查看種植要點、提交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專家團隊會以“秒級響應”的速度,為瓜農提供精準的解決方案。
“不同市場需求不同,超市更喜歡品相周正的精品瓜,批發市場更看重性價比,我們會根據會員的瓜型、甜度分類對接,讓每顆瓜都找到最合適的買家。”樊志強表示,通過“高品質西瓜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對西瓜的品種選擇、土壤檢測篩選、西瓜成長時期技術管理、采收時期注意事項和包裝等方面進行嚴格管控,確保優質禹潤西瓜走出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
通過全產業鏈服務,禹潤農業西瓜種植基地實現了從南到北、由東至西全覆蓋,銷售時間也實現了從年初到年末的跨越,真正實現了“種全國”“賣全國”“全年種”“全年銷”。
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禹潤農業銷售西瓜已達5000萬公斤,銷售額超過1億元。“通過制定全國統一的市場標準和行為準則,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壁壘,確保商品、服務、要素等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樊志強的話,道出了“帶領會員種好瓜”的深層意義。
“生態共享”的“禹潤探索”
從田間到舌尖,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禹潤西瓜的“出圈”,正是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禹潤西瓜產業的壯大,承載著科技興農的澎湃動能,也映照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在鹽湖區馮村鄉,會員李建國的故事頗具代表性。5年前,他還是個靠種玉米糊口的農民,加入禹潤后,不僅學會了標準化種植技術,還通過公司對接的市場,實現了將20畝西瓜賣出30萬元的年收入。“現在我帶動周邊8戶人家成為會員,大家一起學技術、闖市場,村里蓋新房、買新車的越來越多。”李建國的話里,滿是對生活的憧憬。
這種共贏效應還延伸到了省外。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合作基地,當地農戶郭明春通過成為禹潤農業會員,不僅學到了搭架種植、精準施肥等技術,還借助禹潤的市場網絡,讓自家西瓜賣出了過去兩倍的價格。“禹潤不光帶我們賺錢,還教我們本事,現在我也是村里的‘技術能手’了。”郭明春笑著說。
為進一步擴大“買全國”“賣全國”的“禹潤朋友圈”,從2022年開始,禹潤農業成立了禹潤西瓜俱樂部,這一舉措為瓜農提供了“保姆式”服務。瓜農加入俱樂部后,從前期大棚規劃,到種植過程中的耗材使用、技術指導,再到最后的產品收購和銷售,都能得到禹潤農業的全程支持。
目前,禹潤農業在全國的會員已超2000戶,直接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許多外出務工者看到家鄉西瓜產業的發展機遇,紛紛返鄉加入“種瓜大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運城作為農業大市,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一支由14萬余人組成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不斷壯大,迫切需要一個自律性社會組織來進行管理和服務,發揮聯系政府相關部門、促進相互交流與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
6月14日,運城市新農人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舉行,樊志強當選為運城市新農人協會會長。“作為理念創新的先行者和鄉村活力的煥新者,運城新農人將帶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思想、新風尚,肩負鄉村產業發展和鄉土文化傳承重任,為沉寂的鄉村注入全新生機與活力。”樊志強在運城市新農人協會成立大會上表示,運城新農人將帶著新思維、新視野回歸鄉土,用市場化的理念、工業化的思維、信息化的手段,搭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同時,通過“禹潤理念”“禹潤模式”“禹潤經驗”,推動運城更多農產品走向全國。
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從“買全國”到“賣全國”,從“賣產品”到“賣理念”,禹潤農業用5年時間走出了一條“單品引爆市場、科技賦能全鏈、生態共享價值”的產業發展新路徑。禹潤經驗印證:在農業現代化的浪潮中,“精專”比“廣博”更具生命力,“開放共享”比“單打獨斗”更可持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