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圓熟了 品牌響了 鄉村富了
初秋時節正是桂圓大量上市的時候。一串串黃褐色的桂圓墜在枝頭,散發著清甜的香氣。
“在‘博白桂圓’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加持下,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的桂圓肉產品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博白縣桂圓產業協會會長、廣西廣投干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浪華望著豐收的桂圓,高興地說。
博白縣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桂圓肉加工縣域集聚區之一。1992年,博白縣被命名為“桂圓之鄉”。2018年,“博白桂圓”獲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今年博白縣桂圓種植面積達12萬畝,全縣從事桂圓種植、桂圓加工人員超15萬人,全年可加工鮮果8萬余噸,產出桂圓肉9000多噸、桂圓干700噸左右,產業鏈綜合產值將突破8億元。”鄧浪華表示。如今,博白桂圓已逐步實現了“中國桂圓看廣西,廣西桂圓看博白”的產業佳話。
品牌引領,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作為博白桂圓的核心產區之一,三灘鎮桂圓加工產業獨具規模與名氣。近年來,在“博白桂圓”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強勢帶動下,博白縣的桂圓產業邁入了標準化、品牌化、高附加值的發展新階段。
“博白桂圓色鮮、肉厚、味醇,特別受消費者歡迎。”廣西濤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濤濤公司)總經理黎濤表示。該公司作為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集桂圓肉、荔枝干等農產品種植、加工及銷售于一體,已從早年“騎摩托車走村串戶收購”的傳統經營模式,發展為擁有6500多平方米廠區、1500平方米的十萬級凈化車間的現代化企業,并與北京同仁堂、大參林等知名企業建立穩定合作,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市場邊界拓寬的同時,產品附加值也顯著提升。黎濤透露,公司近年來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合作,陸續推出桂圓肉、桂圓人參羹、桂圓糕等20多種深加工產品,極大豐富了產品線,提高了品牌溢價能力。
同樣依托“博白桂圓”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走上品牌化發展之路的,還有“客家桂圓”等一批本土品牌。它們通過“公司+地理標志商標+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模式,整合上下游資源,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引入標準化品控和現代化營銷,使博白桂圓從“土特產”蛻變為有身份、有標準、有市場的區域品牌。
多維賦能,構筑發展長效機制
博白桂圓產業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曾經,該產業一度面臨“有產品無品牌、有品質無標準、有市場無溢價”的發展瓶頸。為扭轉這一局面,近年來,玉林市與博白縣多部門協同,從科技、品牌、市場三大維度綜合施策,系統構建品牌成長生態。
科技賦能,夯實品質根基。依托博白桂圓廣西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域項目,博白縣從源頭和技術兩端發力,扶持“石硤”“儲良”等優質品種,精準優化品種結構;全面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實現綠色可持續種植。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2家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建成2個標準化種植基地,為桂圓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基礎。
品牌賦能,打造“金字招牌”。以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核心,玉林市與博白縣持續打響品牌名片,成功培育了“客家桂圓”“濤濤”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本地知名桂圓商標品牌和濤濤公司等8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024年,“博白桂圓肉”躋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據最新發布的中國品牌價值榜單顯示,“博白桂圓肉”“博白桂圓”品牌價值分別達9.19億元、7.03億元。
市場賦能,拓寬產銷渠道。為讓博白桂圓“走出去”,博白縣主動搭建對接平臺。今年6月,“桂字號”博白桂圓產銷對接活動在重慶舉行,4家企業達成4200萬元合作,產品首次規模化進入西南地區的商超。在國際市場上,博白桂圓加工品已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逐步構建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博白桂圓產業向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升級。”博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局長黎小紅表示,博白縣正規劃建設桂圓商貿物流加工園、中國桂圓之鄉田園綜合體等,并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推動產業從“賣產品”向“賣桂圓主題體驗、賣鄉土文化”延伸,讓博白桂圓香飄四海,為三產融合與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發展動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