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韻邂逅新潮,陜西為何“火”出圈?
歷史古韻與現代新潮的雙向奔赴,讓陜西這片孕育了千年文明的熱土呈現“年輕態”與新活力。從“智造出海”到“文創出圈”,從“陜味兒”到“國際范”,一幅知識產權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正在三秦大地徐徐展開。近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陜西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的火熱實踐。
智能制造加速成勢
近年來,陜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帶動智能制造“多點開花”。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成為陜西創新主體搶抓發展機遇的共同選擇: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圍繞大型成套國產化技術裝備和先進重型技術設備領域建立起完備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保護機制,推動有關專利設備和產品在全球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產業化應用;專注于腫瘤放射治療創新技術及設備研發的西安大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推進該領域“產學研用”生態圈的知識產權開放合作……
“陜西深化全省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專利賦權,盤活存量專利,貫通‘確權評估、交易對接、金融支持’服務閉環,做優轉化增量,架設專利成果轉化的‘跳板’。”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沈黎萍在發布會上介紹。數據顯示,陜西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靈犀計劃”四期活動已梳理技術需求340余項,促成56件專利對接成功,轉化金額2.8億元,有效促進知識產權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效轉化。
特色品牌煥新升級
前不久,產自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的1000公斤干木耳通過海運發往迪拜,標志著柞水木耳正式進軍中東市場。在地理標志的加持下,柞水木耳從秦嶺深處的“土特產”蛻變成總產值超過13億元的“大產業”,品牌價值超50億元,托起了鄉村振興新希望。
“柞水木耳”“漢中仙毫”“眉縣獼猴桃”“橫山羊肉”……一個個響當當的“陜西品牌”背后不僅飽含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還蘊藏著淳樸豪邁的風土人情。“陜西實施‘地理標志+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注重品牌化運營和文化價值挖掘。”沈黎萍表示。據介紹,全省地理標志深加工產品及其帶動的紅色文旅產業總規模達到2500億元。以延安為例,該市推出“延安蘋果花海觀光+紅色研學”文旅線路,既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又讓農耕文化煥發新活力。
傳統文化新意盎然
第二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獎獲獎企業西安可視可覺網絡科技公司用數字化手段讓千年兵馬俑“活起來”;西安城墻登記了72件數據知識產權,基于其開發的混合現實(MR)項目《金甲衛城》受到中外游客追捧;以西安特色美食肉夾饃為原型的原創毛絨潮玩“絨饃饃”線下熱銷……徜徉于西安,千年古都的歷史積淀與現代潮流的新奇體驗巧妙融合。
正如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楊佐濤在發布會上所說,“傳統文化是創新的富礦,現代技術是活化的利器,而知識產權就是連接兩者的橋梁。”近年來,西安市將知識產權制度保障貫穿于歷史文化煥新傳承、煥新表達、煥新發展的全過程,通過構建系統完備的全鏈條保護體系、發揮“專利技術+商標品牌+版權創新”的疊加效應等,推動傳統文化以知識產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開放發展聯通中外
“我們品嘗了美酒、奶制品和馕等特色美食,同時買了漂亮的襯衫,這些棉T恤都是手工制作的,還有非常漂亮的圍巾。”在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下稱絲博會)現場,品質優良、設計精美的“新疆優品”讓意大利威尼托大區議會議員、意大利聯盟黨威尼托大區主席朱塞佩?潘連連點贊。據介紹,第九屆絲博會創新舉辦絲路(陜西)國際地理標志產品交易大會,現場成交330萬元,意向采購金額1.38億元,搭建起國際地理標志貿易合作新平臺。
密切協同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等平臺;與西安多所重點高校攜手建設“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對話發展的新平臺……從古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到如今跨越山海的中歐班列,陜西進一步提升開放能級,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助力更多“陜西制造”“陜西品牌”走上世界舞臺。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