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其村的“浙江基因”與“新農人”破圈之路
一排排白楊掩映著整潔的農家院落,文化墻繪講述著絲路的故事,這里是新疆阿克蘇市依干其鎮巴格其村。走進村落,果園深處熱情洋溢的直播帶貨吆喝聲便悠悠傳來。7月7日,錢塘區農創客發展聯合會代表團走進這個鑲嵌在南疆的“明星村”,親眼見證了杭州市援疆指揮部攜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此結出的碩果——一個“產業打底、生態塑形、文化鑄魂”的鄉村振興樣板正煥發勃勃生機。
三鏈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新范式
近年來,浙江援疆工作不斷深入,巴格其村處處可見“浙江基因”的生動實踐。產業鏈、生態鏈、文化鏈的深度融合,讓巴格其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這里的智慧果園有2000畝,采用浙江現代農業技術后,紅棗優果率能足足提升30%。”小澤是當地最早學習并引入浙江現代農業技術的農戶,談起這些他喜上眉梢。
得益于“千萬工程”的寶貴經驗,巴格其村不僅建成了垃圾處理站和污水處理設施,還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方式,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深入挖掘“西域36國”文化資源,成功打造了民宿集群和文創市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據統計,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還實現了產業鏈升級、生態鏈重塑和文化鏈激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巴格其村的實踐證明,浙江經驗能在新疆開出創新之花。”浙江省農創客發展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在考察中感慨,“農創客不僅是技術輸血,更關鍵的是培育本土造血能力。”
浙江經驗深耕鄉村熱土
鄉村CEO賦能“新農人”
在巴格其村的電商快遞驛站,村民張紅的手機屏幕不斷閃爍,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這是在浙江經驗引領下,鄉村人才培育與電商助農融合發展變革的生動體現。
作為錢塘區江東村“鄉村CEO”模式的首批新疆學員,張紅創建的“村里來了新農人”視頻號已成為阿克蘇市融媒體中心認證的直播助農基地。
“以前優質農產品堆在家里愁銷路,現在直播間里講產品故事,月均帶貨超20萬元!”張紅興奮地向錢塘區農創客聯合會會長魯偉權展示著后臺數據。
這一蛻變源于杭州市援疆指揮部的精準嫁接。通過引入錢塘區“鄉村CEO”培育體系,巴格其村骨干赴江東村實地學習電商運營、品牌策劃等技能,錢塘農創客導師團更定期開展云端輔導。
如今,張紅團隊已孵化出“巴格其古麗”紅棗品牌,不僅帶動了12戶村民共同致富,更實現了從“學經驗”到“創模式”的跨越式發展。
“共富工坊”啟新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考察中,錢塘區農創客聯合會與巴格其村達成深度合作意向,雙方圍繞“共富工坊”建設展開熱烈討論。
“我們希望每年能定向培養20名新農人,幫助他們掌握電商運營和品牌策劃的技能。”錢塘區農創客聯合會會長魯偉權表示。
“這個建議非常好!”阿克蘇市依干其鎮副鎮長王沖興奮地回應,“我們可以在村里設立‘錢塘—巴格其鄉村CEO實訓基地’,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專業培訓。”
“此外,我們還可以聯合打造‘疆品東送’電商矩陣,將‘村里來了新農人’項目升級為區域公用品牌平臺,進一步拓寬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魯偉權補充道。
“技術方面,我們計劃引入杭州農創客開發的AI種植決策系統,幫助村民實現林果業的精準化管理。”阿克蘇市依干其鎮副鎮長王沖點頭贊同,“這樣一來,村民們不僅能賣得好,還能種得更好!”
通過“共富工坊”這一平臺,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
對此,魯偉權在新疆理工學院行政樓報告廳內的農創客共富大講堂上分享時也激動不已。他向百余名疆內外師生及農業創業者展示創業案例:“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復制粘貼,而是讓新疆好物自己會說話——這就是‘新農人’的破局之道!”
隨著“錢塘經驗”在巴格其村持續裂變,一條由人才賦能牽引、三產融合驅動的共富新路徑,正在天山南麓鋪展。當“千萬工程”遇見“西部開發”,對口支援的種子,終將長成參天的胡楊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