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省護茶到專利變現 南平市以知識產權賦能綠色經濟“加速跑”
在順昌縣,“龍爪菇的培育方法及其產品”的發明專利正在悄然改變一家企業的命運。
順昌縣仁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轉化應用這項技術,調整了生產結構,推出龍爪菇第二代產品,將其打造為公司主營業務,把銷售網絡從福建拓展至廣州、深圳、上海等地。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仁清農業龍爪菇產值就達136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510萬元。
仁清農業的蝶變,是南平市知識產權賦能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在福建省市場監管局悉心指導下,南平市緊抓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與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創建契機,正以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為引擎,驅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駛入快車道。
織密保護網,護航綠色創新生態
南平市打破地域藩籬,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與浙江衢州、江西上饒、安徽黃山共同簽署四省邊際城市知識產權跨區域保護協議,加入“益企維”保護聯盟,構建起“資源共聚、經驗互鑒、成果共享”的區域協作新機制。同時,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福建分中心達成戰略合作,讓優質專利審查資源精準“下沉”,為創新主體提升專利質量、加速成果轉化注入強勁動能。
在侵權糾紛案件辦理中,武夷山、松溪等地率先引入由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推薦的技術調查官,破解了專業技術事實認定難題。針對企業“出海”痛點,南平市積極助力南孚電池成功申報省級海外維權保護項目,獲得14萬余元補助,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筑牢后盾。
擦亮金招牌,提升綠色產業價值
南平市將地理標志作為撬動特色產業升級的“金鑰匙”。圍繞“武夷山大紅袍”“正山小種”等金字招牌,制定完善地理標志使用管理規則,實現保護與運用的規范統一。通過嚴格的專用標志印制使用報告制度和“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機制,確保用標企業品質可靠,目前武夷巖茶、紅茶用標企業已達1281家。其中,武夷巖茶企業935家,武夷紅茶企業346家。
在202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武夷巖茶”以750.18億元品牌價值穩居地理標志百強榜第3位,品牌強度蟬聯茶葉類第一;“武夷紅茶”品牌價值亦突破121億元。品牌價值有力轉化為產業效益,2024年全市茶產業稅收首次突破2億元,涉茶產值近30億元,12萬茶農共享發展紅利。
打通服務鏈,暢通創新要素循環
聚焦竹木、氟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南平市創新構建“1個分平臺+5個園區工作站”的“知創福建”公共服務體系,將專業服務精準送達企業門口。在邵武、延平等產業核心區設立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工作站,推動企業高效鏈接專利快審“綠色通道”,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服務不止于基礎支撐。省市聯動開展“知識產權賦能竹產業鏈”等專項培訓,2025年啟動南平市氟新材料公益性專利導航,為企業技術研發繪制精準“路線圖”。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創新沃土——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南平市分行等五部門制定出臺了《南平市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建立向銀行推送優質企業貸款“白名單”機制,2024年助力41家中小企業獲專利權質押貸款3.86億元。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同步推進,人保財險為8家企業的高價值專利提供120萬元風險保障,給企業創新系上“安全帶”。
從四省邊際協同保護的創新實踐,到“武夷巖茶”品牌價值的連年躍升,再到專利質押融資的活水奔流,南平以知識產權賦能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工作的持續深化,南平這片綠色沃土必將綻放更絢麗的創新之花。(黃靚 周煒 周海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