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茶博會:濟南如何打造產業創新樣本
觀察茶產業發展,濟南茶博會是一扇窗口。
在山東濟南趵突泉的汩汩水聲中,中國(濟南)第十九屆國際茶產業博覽會如約而至。這座非茶葉主產區城市,何以將一場展會持續舉辦十九屆?探尋“泉城茶事”長青密碼,藏在三個深刻命題里:“為什么能”的底氣、“為什么行”的實力、“為什么來”的魅力。每一屆茶博會的成功舉辦,都是濟南茶產業厚積薄發的鮮活注腳,并以三重視角演繹中國茶產業發展的活力與韌性。
為什么能?
政府注力 市場筑基
濟南茶博會持續舉辦,答案就在“政府注力、市場筑基”的協同中。
市場的根,扎得深。1996年,濟南市供銷合作社將八里橋倉庫改造成簡易交易大棚,濟南茶葉批發市場由此起步,在茶業市場化浪潮中蹚出南茶北銷之路。留得住商戶,濟南茶葉批發市場靠的是“保姆式”暖心服務:“首問負責制”兜底大小事,“一站式大廳”辦好全流程,連子女入學、物流運輸等“心頭事”都一一辦妥。這份“招得來、留得住、掙到錢”的實在,讓680余家商戶扎根于此,年銷茶葉40億元,聯動20多個茶產區,蛻變為全國茶葉流通的“江北樞紐”。茶界泰斗張天福親題“江北第一茶市”,不僅是認可,更是對其扎實發展的見證。
本屆茶博會開幕式上,濟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任廣鋒發出“以茶為媒聚志士”邀約:“濟南茶博會成為茶產業提質增效、茶文化交融互鑒、茶企開拓市場和茶農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茶’成為濟南另一張亮麗名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慶表示:“濟南茶博會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主辦的重要展會之一,是推動全國各地茶商深度對接、促進南茶北銷與‘北茶南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茶博會是濟南市持續舉辦時間最長的展會。”濟南市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黃波坦言,“少不了中茶協的支持,得益于政府架起資源互通的‘產業虹橋’,更離不開茶商們的認可。”
政府的力,用得巧。濟南茶博會這盞香茗持續回甘,離不開政府作為“侍茶人”的匠心運籌,在頂層設計中謀篇、在政策護航中托舉。當政策化作溫壺的熱焰,資源凝成投茶的巧力,“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茶席之上,自然蒸騰起產業繁榮的茶香。有這樣的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濟南茶博會自然“能”辦,且能越辦越好。
為什么行?
向“新”而行 融合共生
濟南茶博會行得通、辦得好,關鍵在于持續創新。
茶產業創新浪潮中,濟南茶葉批發市場順時求變:建“泉潤十方” 生活館,以“泉、湖、山”為綱向全產業鏈躍升;超九成商戶深耕自有品牌,以匠心鑄品質、辟新途;“茶二代”承古法之魂、融時代之智,直播間里傳香、茶餐廳中品新,文創禮盒藏巧思、數字茶園顯科技,推動茶產業從傳統市集蝶變為集文化體驗、休閑消費、數字營銷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泉城茶香也在守正創新中煥發全新活力。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濟南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劉勇感慨:“創新潮涌間,‘江北第一茶市’金字招牌愈發璀璨,南茶北銷的重要平臺早已成永不落幕的茶博會。”
展會形式亦在突破中煥新。從單一招商平臺,成長為產業盛會、文化盛宴、消費盛典三位一體的茶界嘉年華,本屆茶博會緊扣“三茶統籌”,讓茶香借創新破圈:“地鐵茶香聚”市集、斗茶游園會造國潮沉浸空間;茶啤、文創等新品迭出,探“茶+”無限可能;臺灣茶品鑒、滇紅茶推介等活動,既促產銷銜接,又厚植兩岸情誼;融城市IP的環城品茗、名泉雅集,讓泉聲與茶香共鳴,構“觀泉、品茶、文旅”共生場景。
王慶點贊:“盛會為泉城茶產業‘強品牌、提消費、拓市場’蓄能,推動泉茶向‘新’而行。”黃波介紹:“茶博會是推新拓市的橋梁,春茶首展、全鏈聯動,既富茶商,更活消費。”正是這份不息的創新力,讓濟南茶博會始終與市場同頻、與時代共振,涌動蓬勃生機。
為什么來?
價值坐標 平臺魅力
各地茶企、茶商、茶友為何紛紛奔赴濟南茶博會?因為這里有強大的吸引力:實打實的效益、價值坐標和融合魅力。
數據最有說服力:今年茶博會共設展位1500個,參會、參觀人員超10萬人次,現場交易額達8800萬元,合同訂單及意向交易額超5.2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商機和合作機會,吸引著眾多從業者紛至沓來。
于茶商而言,茶博會儼然是一方價值坐標。
連續參展19年的泉德利茶業有限公司,從推銷散茶到推廣品牌茶產品,見證了安溪鐵觀音打開北方市場的全過程。“含香東方”三代制茶人,在這里完成了從傳統茶商到新茶飲供應商的轉型。日照御青茶業公司連續三年參展是因為“這里有很多老朋友”。基于茶博會與客戶更好溝通交流的橋梁作用,福建省大沁茶業有限公司成立10年、參展10年。正如云南鳳慶滇紅參展商所言:“首秀即獲認可,這就是平臺的魅力。”
這種魅力源于三個維度:一是產業鏈聚合效應——濟南茶葉批發市場帶動四大茶葉市場、2000家商戶形成的產業集群;二是多元化價值創造——40余場茶事活動構建“茶+”生態;三是跨區域協同發展——十余個茶葉主產區政府組團參展帶來的產銷對接。當勐海古樹與西湖龍井同臺競秀,展現的正是中國茶產業的蓬勃生機。
這場北方規模最大的茶業盛會,正以強勁的“磁場效應”詮釋著“為什么來”的深層邏輯——這里不僅是商貿往來的“黃金碼頭”,更是價值共創的產業高地。
茶,不僅是悠久綿長的歷史文脈,更是潤澤民生的產業品牌。一杯“泉城茶”,泡出了流通節點的產業盛勢,更沏出了產業融合發展的獨特韻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