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一杯共富茶如何讓千年茶韻激活鄉村振興?
近日,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雙峰館區,馥郁的紅茶、溫潤的茶酒、金黃的山茶油等品質優異、品類豐富的茶產品驚艷亮相,贏得專家學者的一致點贊。這些茶葉原料產自海拔近千米的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如今,成片曾經荒廢的茶園完成了“點綠成金”的蛻變,不僅讓當地茶葉煥發新生,更助力老百姓開啟了共富之門。
這場“杭為茶都·清涼峰高山共富茶分享會”以“茶香潤共富·紅韻漫清涼”為主題,集結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杭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杭州市第十七幫扶集團、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市南昌商會、杭州清涼峰茶文旅有限公司等眾多力量,它們是清涼峰鎮共富道路上強有力的助推者。
被群山包圍的清涼峰鎮從20世紀開始便具備茶產業基礎。清涼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海峰告訴記者,“三四十年前,村集體曾統一組織農戶在高山上種植茶葉,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青年群體的外遷,茶產業逐步荒廢萎縮。”由于缺乏財力、物力與人力,曾經的支柱產業一直無法重振。
作為幫扶集團的骨干企業,杭州市南昌商會、杭州清涼峰茶文旅有限公司在兩年間投入1000多萬元。會長兼董事長張建平談到,“我們先后流轉了500多畝茶田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邀請權威專家幫助茶農進行炒制工藝的一對一提升指導。”
幫扶集團還特別邀請中國茶葉博物館進行文化賦能。中國茶葉博物館文化推廣部副主任蔡嘉嘉解答道,博物館通過文化研究力、標準制定力、場景創新力和生態鏈接力的思維躍遷,將靜態的文化資產轉化為品牌價值內核,提升產品議價能力、產品情感紐帶,以及生態擴展空間。“我們館方還與杭州清涼峰茶文旅有限公司聯名推出了‘共富清涼峰高山紅茶禮盒’,其中00001號茶品被館里永久收藏,以此推動‘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中國茶葉博物館黨政辦主任朱陽向記者補充道。
分享會現場,與會嘉賓共同品鑒了這款紅茶。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對于茶葉品質也提供了科學支撐。研究員、資深首席科學家魯成銀向大家揭曉茶葉審評結果,“這款高山茶芽頭肥壯,具有高氨基酸、高油脂、高可溶性糖、高內涵物質等特性,表現出鮮、甜、香醇,同時茶多酚含量低,所以苦澀味低。”概括性結論為八個字:香高味甘、品質優異。由于出眾的生態環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授予了杭州清涼峰文旅有限公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的牌匾。
兩年間在多方幫扶下,清涼峰的茶香飄出了大山。杭州市第十七幫扶集團牽頭單位、杭州市市直機關工委辦公室主任徐如紅表示,一條文化富農、科技興農、生態富民的好路子正鋪陳開來,同時企業、茶農、村集體等也正實現多方合作共贏。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清涼峰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海峰向記者揭示了一組數據,“土地流轉為新峰村和林竹村在20年內帶來將近600萬收入。與此同時,茶農也解決了就業問題,平均每人每年增收兩萬元左右。”
通過一片綠葉子,清涼峰鎮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未來,這片“共富茶”將通過三產融合不斷提高附加值。
中國茶葉博物館將聯合清涼峰茶文旅公司開發“茶香尋蹤”主題茶文旅路線,串聯“高山茶園觀光—非遺制茶體驗—宋代點茶表演—茶宴品鑒”等環節,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從茶山到茶杯”的文化之旅。同時,博物館將派出專家團隊,為路線設計注入“茶文化研學”元素,打造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文旅產品。
“以清涼峰為起點,我們將把‘文化賦能茶產業’的模式復制到更多產茶區。”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透露,博物館已啟動“百縣千村”茶文化幫扶計劃,將通過輸出館藏文化資源、培訓非遺制茶技藝、搭建線上銷售平臺等方式,助力更多山區茶農實現“文化增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