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變引領鄉村蝶變 ——贛州探索鄉村運營人才培育新路徑
“以前守著綠水青山發愁,現在知道怎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了。”贛州市第一期“鄉村CEO”培訓班學員、信豐縣小江鎮中興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賴春梅興奮地分享學習后帶來的轉變。如今的中興村,在她的帶領下,以“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打出整村運營“組合拳”。通過發展稻稻蝦產業和開發龍之夢歡樂谷景區旅游點,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0萬元,帶動200余人就業,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獲評信豐縣“村集體經濟奔跑村”。中興村的美麗蝶變,正是贛州市開展“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的生動縮影;而賴春梅的成長,也是贛州培育“鄉村CEO”推動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
破解瓶頸
讓“操盤手”掌舵鄉村運營
“鄉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培育‘鄉村CEO’,推進鄉村運營是關鍵一招。”贛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孫暉說。“鄉村CEO”作為鄉村發展的“規劃師”和鄉村運營的“操盤手”,能有效整合資源,推動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創收,促進共同富裕。
在培育機制上,贛州市大膽創新,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發展學院·贛南鄉村振興研究院緊密合作,探索出“集中授課+駐村實踐+交流互訪”三維培育模式,精準破解“學用脫節”難題。理論學習階段,堅持“實用為王”原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鄉村運營實戰導師及本地鄉土能人授課。課程內容豐富全面,涵蓋鄉村建設規劃、電商直播、運營實操等,讓學員系統掌握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鄉村運營知識。在駐村實踐和互訪環節,學員深入鄉村運營一線實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互學互鑒,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全程跟蹤指導,及時為學員解決實際問題。
成效顯著
從“流量”到“增量”的鄉村變革
經過系統培訓后,“鄉村CEO”們將所學所悟充分運用到各自鄉村實際工作中,積極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為鄉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在大余縣池江鎮,學員王穎漢熟練運用短視頻和直播等自媒體手段,把村里的特產美食銷往全國各地。“通過培訓,我不僅學會了更多網絡營銷技巧,更懂得了如何抓住流量。有了流量和信息傳播,家鄉的好景好產品才能走出去,在外的人才資源和好項目也能走進來。今年以來,我們通過直播帶貨為村民銷售了幾萬斤蔬菜,真正把流量轉化成了銷量。下一步,我們村計劃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統一種植品種和要求,甚至爭取開展深加工。”王穎漢信心滿滿地說。而在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學員陳開敏充分挖掘當地茶產業優勢,全力推動建設茶旅融合村。他整合茶園資源,打造集茶葉采摘、制作體驗、鄉村民宿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項目。游客漫步茶園,采摘嫩綠新芽,參與茶葉炒制,沉浸式感受茶文化魅力。茶旅融合項目的發展,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讓茶香飄出深山,帶動園村村走上致富快車道。
這些“鄉村CEO”們不僅自身能將“流量”變現,還有效帶動本地村民共同致富。他們通過訂單農業、盤活閑置資源等方式,引導村民融入產業鏈,實現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增長”,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展望未來
全鏈條機制注入振興“活水”
目前,贛州市建立“全程跟蹤、定期評估”的“鄉村CEO”培育機制,積極推動學員將思路轉化為項目。截至目前,贛州市已舉辦“鄉村CEO”培訓班兩期,培養的108名“鄉村CEO”已在各地鄉村發揮作用。以大余縣為例,“鄉村CEO”學員所在村新增就業崗位超百個,落地燙皮加工、民宿經營、鄉村旅游等十余個特色產業項目,帶動村集體增收10%以上。“‘鄉村CEO’不僅帶富了村子,更帶活了人心。”下一步,贛州市將深化市縣鄉村協同聯動,加快建立健全“鄉村CEO”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機制,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讓鄉村的“好顏值”加快轉變為“高產值”。(淦洲局)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