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羊肉:從舌尖到非遺的味覺傳承
橫山羊肉是陜北橫山的標志性特產,以肉質鮮嫩、膻味輕聞名全國。其中雙城、艾蒿峁等地的羊肉尤為出眾,據說與當地羊食用 “地椒葉”有關 ——雖無科學定論,但燉肉時加入地椒葉確能提鮮,成為橫山羊肉的特色之一。
即使同樣是橫山羊肉,差別也很大,選購時須掌握一定要領。買肉,我經常上當,吃虧是最好的老師。直到現在我還不敢說,去了肉市場就一定能買來好肉。
買羊肉,首先得分清綿羊和山羊,如果活羊讓你看,那當然一目了然。如果已經殺死,割了頭,剝了皮那就需要仔細。這個時候唯獨還留著特征的是尾巴稍,尾巴小,毛細而直就是山羊。尾巴較大,毛卷則是綿羊。如果賣羊肉的人連羊尾巴都不留,那你一定要小心了。
山羊肉瘦而不膻,綿羊肉肥而膩。如果你要吃手抓羊肉或燉羊肉,當然首選山羊肉。如果你要用它來燴菜,那么選擇綿羊肉也是可以的,因為油水較大。
時下綿羊肉的價格低于山羊肉,但是因為它的肥膩,家庭餐桌上一般不見了綿羊肉。
其次要分清羊的公母和老小,閹過的公羊叫羯子,山羊羯子肉是餐桌上的極品。買羊肉如果把老母子和老公羊肉買來,那叫徹底失敗,等于把錢打了水漂了。普遍認為:對牙子(二年)山羊羯羯是最適合的。
分清了山羊綿羊公羊母羊老羊小羊,買羊肉的要領就算基本掌握了。這時候你不妨再了解一下羊肉的產地:一般來說,山里的羊比灘里的羊好,放養的比圈養的好,現在由于好多地方封山禁牧,所以圈養的較多。
橫山的羊肉馳名全國,尤其是雙城、艾蒿峁的羊肉更是吃客們所趨之若鶩的。據說那里長著一種叫"地椒葉"的小草,羊吃了它,肉味就更加的鮮美。這個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還待研究,但是燉羊肉時放一點地椒葉,還確實味道不錯。
羊肉選好,烹調技術差那也算白搭。"一鍋燜"是做羊肉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橫山人待客最豪放的做法 。至于醋撲,蔥爆,孜然等等做法,那就是專業性較強的課題,也不大氣。
羊肉買回來后,先不要洗,趁干揀去粘在表面的羊毛。用刀切成大塊,用水洗一遍,冷水盛鍋,中火加熱,待水沸騰,打去浮在上面的血沫,篦去鍋底的碎骨渣,就用剛才的湯重新盛鍋。值得注意的是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湯大了肉不香,湯小了易糊,而且重復加水會嚴重影響燉肉的質量———以水剛沒過肉為宜。
當水再度沸騰時,開始加佐料-------這可是烹調任何食物的最關鍵步驟。照方配藥,是剛入門者的無奈選擇,一次兩次難以全面掌握。主要得靠長期不斷地實踐、摸索才能逐漸駕輕就熟。
燉羊肉最基本的佐料有:辣椒,花椒,生姜,鹽。蔥和芫荽也是少不了的。但建議蔥和芫荽最好是將要出鍋或已經出鍋后撒入,不要放在鍋里和肉一起熬。少加點料酒可以除膻,千萬不要加醬油。陜北烹調最基本的一句諺語就是"豬不辣羊不醬"。調料的多少那就全靠實踐慢慢品悟。調料下進去以后,慢火燉一個多小時。如果不是應急,最好不要加壓,高壓鍋做熟的肉,味兒不能滲透,所以不香。
還有一句叫做“肉爛自香”。所謂的爛是指慢火燉到骨肉分離即可,千萬不要燉成糊糊。橫山人叫作做成麻團了,那就把一鍋肉糟蹋了。
蔥是陜北的山地紅蔥,切成蔥花,出鍋時撒入。 如果肉量不行的人,用羊肉湯燴一疙瘩響水凍豆腐,那也是絕配。
當一鍋橫山羊肉在土灶上咕嘟作響,飄出的不僅是肉香,更是陜北人 “靠山吃山” 的生存智慧。這門從選羊到燉煮的全套技藝,早已超越飲食范疇,成為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活態遺產。只是如今食客們愈發精明 —— 若哪天街頭羊肉攤突然飄出地椒葉香,或許正是橫山羊肉又要 “漲身價” 的信號,畢竟這口塞上珍味,從來都是懂吃之人的心頭好。(劉存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