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峽種好致富果 念好產業經
每到這個季節,柑園村鄉村驛站前就會停滿前來收購脆李的貨車。一筐筐巫山脆李被分揀包裝,銷往全國各地。
“巫山脆李在全國都出名的。”一名來自四川廣安的貨商用記號筆在包裝上寫下“極中極”(指品質頂級的果子),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說,他從2017年開始,每年開車500多公里來搶購脆李,“晚了就被搶光了”。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在三峽腹心地帶,廣大干部群眾守好脫貧攻堅成果、抓住發展機會、用好產業政策,一年一個臺階,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山坡上“種”出了小汽車和新房
“巫山脆李是我們全面打造、全域推廣、全民呵護的‘致富果’。”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介紹,科技化賦能,為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決戰脫貧的沖鋒號。也是在那一年,巫山脆李開啟規模化發展之路,如今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品牌價值突破105.17億元,帶動全縣超6萬戶、20萬名果農增收。
果樹長在山里,一頭連著果農的生計,一頭連著全國大市場。為破解技術推廣難、產銷聯通難、政府決策難三大痛點,去年,巫山縣打造了“巫山脆李產業大腦”。“產業大腦”的使用主體包括農戶、經銷商、供應商三部分。每年脆李上市前,巫山縣會召開經銷商大會促進銷售。
柑園村41歲的陳雙林通過種脆李,在山坡上“種”出了小汽車和新房。
陳雙林曾在新疆打工,一年到頭存折里剩不下多少錢。2017年,他返回巫山種了十幾畝脆李樹,其中700多棵是能結果的成樹。6月底,脆李早熟果進入采摘季,一個早上能摘200多斤早熟脆李。
除了管理自家的脆李樹,陳雙林參加巫山縣政府組織的技術培訓后,加入技術管護隊,成為一名技術工,為其他農戶家的果樹修枝、嫁接,一天能賺500元,一年下來,這項“技術服務”收入也有近3萬元。
近些天,柑園村村民張興海,每天一早就到地里采摘脆李。200多棵脆李樹不僅是致富果,也是他們家的“救命果”。
張興海今年45歲,2019年,他的妻子、母親接連患病,每月僅吃藥就要花費上千元。柑園村黨委副書記陳文明回憶,當年張興海打電話向村委會求助,村委會了解情況后,經過公示等程序,將他家納入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他家被認定為低保戶,醫療報銷比例提高到60%,村委會還給他提供了公益性崗位。
為了還上治病的欠款,張興海種了200多棵脆李樹。農閑時,張興海就去幫人裝修。村民們逐年富裕,開始陸續改善居住條件,這給張興海帶來很多生意。現在,他的家人病情好轉,家庭收入超過當地最低標準,已還上了大半債務。經村委會評估,張興海一家已被解除監測戶的狀態。
柑園村村委會綜合服務專干張玲介紹,柑園村每年都會進行收入統計,收入達不到標準、家里發生重大變故的農戶,會被納入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并由黨委政府提供一定生活幫助。柑園村累計有24戶監測戶,目前已有20戶解除監測狀態。
不等不靠地前進
在三峽庫區,農村不只有農業。
面朝長江、背靠大山的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立足生態優勢、發展臍橙產業,連續3年上榜“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去年,大壩村年產優質臍橙3萬噸,其中40%通過網絡渠道售出。
40歲的方剛是大壩村的“電商達人”。2021年,為照顧年邁的父母,方剛辭掉了城里的工作,選擇返鄉經營電商。第一年就通過網絡直播賣出200多噸臍橙,2023年銷售量攀升至600多噸,銷售額超700萬元。方剛告訴記者,他的直播間在高峰時有3000多人在線觀看,一小時賣出過1萬斤臍橙。
網絡直播銷售帶動了當地整體銷量。方剛自家果園僅兩三畝,網售臍橙更多來自周邊農戶。去年采摘季,他收購了約30戶果農的臍橙。
今年,方剛定下了銷售800噸的目標。眼下距離臍橙上市還有4個月,他正忙著拍攝老房子改造的短視頻,“現在電商太卷了,得先做內容、攢流量,不然直播間沒人氣。”
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因在絕壁上開鑿出村公路而聞名,凝聚起“不甘落后、不畏艱險、不等不靠、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后來人。
2024年,下莊人事跡陳列館累計接待1.3萬余人次,24歲的下莊天路景區講解員梁至彩平均每個月要講解20場。
為了講好下莊故事,早上8點半,在沒有講解任務時,梁至彩就會對著陳列館、愚公講堂“自說自話”練習講解,反復琢磨游客提過的問題。下班后,她常去老人家里聽修路的故事,去找村民打聽修路中的小細節,將新鮮內容糅在講解詞里。因為故事生動,游客們深受觸動,不少人邊聽邊流淚。
2021年,下莊開發民宿,61歲的彭仁松主動騰出家里3間房參與改造。按照約定,這3間房的民宿營收中,40%的收益歸他所有,2024年這筆收入有9070元。除了民宿分紅,彭仁松同時兼任天路景區講解員,農閑時在周邊務工,參與村里的柑橘產業發展,定期獲得產業分紅。
“下莊就是不等不靠地前進,我們修路、發展景區也是繼續前進。”彭仁松說。
就業幫扶車間帶動增收
產業的發展也為困難群眾帶來靠自己雙手掙錢的機遇。
在巫山縣定點就業幫扶車間悅宏針織廠,39歲的龐梅相身穿彩色上衣、臉上化著淡妝,在幾十臺針織平車之間格外顯眼,見有記者來訪,微微一笑后便低頭繼續操作。14年前,她因車禍后遺癥不能出遠門,直到在巫山縣定點就業幫扶車間擁有了這份加工手套的工作,生活開始穩定而富足。
龐梅相現在主要負責將手套前后兩片“車”在一起——這是車間里操作最難、單價最高的工序。她一天最多能“車”300只手套,在貨源充足的情況下,月薪超過3000元。
這座車間的24名員工中,8人曾是貧困戶。自針織廠成立就來“做活”的段昌鳳也是脫貧人員之一。她今年58歲,腿腳不便,對她來說在車間工作最大的好處是離家近——只有1公里。
“以前做小工好累的嘛。”段昌鳳說,打零工不穩定,背井離鄉沒有保障,現在負責給手套包邊,一天能加工近1400只。
就業幫扶車間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在去年,生產的近30萬雙勞務手套銷往國外,年營收達150萬元,帶動員工人均月增收2200元,讓農戶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增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