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鼎白茶到黃河口大米: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如何飄香國際市場
7月4日,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貿促會主題日活動——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旨在向國際宣傳推廣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提高公眾對地理標志產品代表的高品質食品的認識,為中國地標企業融入全球綠色農業供應鏈提供國際化平臺。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李興乾在致辭中表示,隨著公眾健康飲食理念和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地理標志產品因其獨特品質日益受到國際市場關注。他強調,推動高質量地標產品融入全球農業供應鏈,既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路徑。為此,中國貿促會通過舉辦經貿活動、簽發《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證明書》等方式,促進國際合作,并將在第三屆鏈博會上設置綠色農業鏈展區,全面展示食品農產品的全產業鏈優勢。
會上,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代表、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代表分別就本區域地理標志產業的質量安全體系和高質量產品做了主題發言介紹。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蔡梅生表示,2024年,福鼎市茶園可采摘面積31.91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4.1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達155.18億元。“福鼎白茶”先后獲批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首批保護產品名錄。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茶農受益”的模式,從生態種植、數字溯源到品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質量賦能產業發展鏈條,帶動了大量就業,增加了涉茶人員收入,成為“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生動實踐。
“化州化橘紅,勝在道地。”廣東省化州市委副書記傅婕丹介紹,“化橘紅”憑借獨特的藥用價值與嚴格的品質管控,2006年就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前,“化橘紅”已形成“藥典標準+地方標準+地理標志標準”三級標準體系,完整覆蓋化橘紅產品生產全周期,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產品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環節信息,化橘紅的品質控制貫穿種植、加工、流通全流程。
“依托黃河入海口每年約1萬畝的新生土地,擁有灘涂、沼澤和淺水區的資源優勢,聚焦水稻、海產品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了‘黃河口大米’‘黃河口大閘蟹’‘黃河口海參’等1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委副書記董圓圓表示,通過開展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認證工作,提升了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帶動了一批新興農業企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福鼎白茶、黃河口大閘蟹、河口刺參、化橘紅、陽信牛肉等知名地標產品企業進行了推介和現場展演,合力講好地標品牌故事。
東營盛洲糧油有限公司帶來的高原藜麥、鹽堿地大米等特色農產品,令與會嘉賓頗感意外——許多人原以為藜麥只能在高原地區種植。東營盛洲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光利解釋,東營作為渤海入海口,擁有豐富的鹽堿地資源和充足日照,恰好為藜麥等耐鹽堿作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依托這一獨特優勢,公司以“立足黃河口,深耕土特產”為發展理念,持續開發出黃河口大米、野黑豆、槐花蜂蜜等產品,獲得了多項地理標志產品認證,以及中國貿促會頒發的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證明書。
常州市昌玉紅香芋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蔡冬生表示,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種植戶”的模式,注重品牌打造,先后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綠色食品認證等,并獲得江蘇省、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544個,地理標志產品直接產值超過9600億元,連續多年穩定增長。
“高質量的地理標志產品融入全球農業供應鏈,不僅是我國地標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步。”中國貿促會貿易推廣交流中心主任閆蕓表示,中國貿促會牢牢把握助力穩定全球供應鏈這個根本,在舉辦地理標志經貿活動、出具《地理標志產品品牌證明書》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助力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提高國際品牌影響力和融入全球農業供應鏈。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