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茶香天下
清晨,大悟縣三里城鎮的萬畝茶園薄霧如紗,采茶工們指尖翻飛,將夏日的青綠收入竹簍。“依托茶產業,鄉親們年均增收超過5000元,日子越過越紅火。”三里城鎮柏園村黨支部書記戴斌說。
他的身后,層層疊疊的茶壟沿著山勢蜿蜒。這片曾被春風獨占的綠海,如今正書寫四季飄香的產業新篇。
好山好水出好茶,地處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的大悟,是大別山優勢茶的核心產區。
近年來,大悟縣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大力實施茶產業迭代升級工程,做好茶文章,壯大茶經濟,構建起“紅綠黃白抹,春夏秋冬全采摘”的全品種開發、全周期采摘、全原葉利用的產業格局。
茶農的指尖染著茶香,茶簍躍動著生態經濟的活力。目前,大悟茶園種植面積30萬畝,擁有50個重點茶村、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4家、市級15家,年產茶葉約1.4萬噸,全產業鏈從業人員10萬余人。茶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
綠葉子的價值躍遷——
從春茶一季到四時有收
傍晚時分,大悟縣新城鎮朱灣村的鮮葉收購站人頭攢動。頂著熱浪,拎著裝滿鮮葉的大包小包,從周邊趕來的村民絡繹不絕。
“很長一段時間,大悟茶農的喜悅只屬于春天。夏天一到,滿山青翠無人問津,茶農只能望葉興嘆。”朱灣村黨支部書記梁云英說。
2023年,朱灣村引入湖北紅綠黃茶業有限公司,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建起自動化黃茶生產線,實現夏秋茶的綜合開發利用,激發每片茶葉的最大潛能。
公司負責人王仕棟介紹,首批手工制作的黃茶,剛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今年入夏以來,我們收購鮮葉10萬余斤,支付茶農鮮葉款80多萬元,覆蓋周邊8個鄉鎮800余戶茶農,平均每戶茶農增收1000元以上。”
“自從村里建了黃茶廠后,村民們都忙碌了起來。憑自己的勞動,每個月可多掙1千多元。”71歲的村民喻學英笑得合不攏嘴。她家今年春茶收入有五六千元,原來無人問津的夏茶也賣了6千多元,共計收入1.2萬元,“以前要找兒女要生活費,現在還能給他們補貼點零花錢。”
一片葉子“點綠成金”的背后,是大悟以茶致富、以茶興業的縮影。
大悟縣茶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陳華成說,大悟地處大別山西端南簏,緯度偏北,云霧繚繞,雨量適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產名茶的先天條件一應俱全,“但我們起步晚,跟名牌綠茶同賽道競爭,只能一直陪跑。”
靠山吃山,必須換個吃法。為改變只有綠茶的單一局面,多年來,大悟使出了渾身解數:
2018年引進世界級品牌茶企日本北川半兵衛,將日本百年品牌宇治抹茶的高端加工搬到大悟;2019年引進浙江安吉茶葉集團,建起安吉白茶、黃金芽等名優茶種植基地……
“延鏈強鏈這多年,終于搞出道道了。”陳華成介紹,大悟的茶產業從單一春茶生產向春夏秋茶均衡開發轉變,從高質高效茶園建設向綠色生態融合發展轉變,實現從春茶一季到四時有收。
車間里的七十二變——
茶飲江湖跑出網紅爆款
仲夏,大悟縣河口鎮金墩村,湖北半兵衛茶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清香彌漫。
剛收割的鮮葉經過蒸汽殺青、烘干、葉梗分離、靜電除雜等自動化工序,形成制作抹茶的原料碾茶;在精加工車間,碾茶在石磨、球磨、氣流粉碎等工藝的處理下,最終變成顆粒微小、深綠細膩的抹茶成品。
“這條投資6000萬元建成的高科技生產線,實現對國外抹茶工藝的本土化改造。”公司董事長林日發介紹,與泡飲的茶葉不同,抹茶的食用方式更為多樣,廣泛與咖啡、奶茶、糕點、冰淇淋等飲品和食品搭配,深受年輕消費群體的喜愛。
“普通面粉的精細程度只有140目,我們的抹茶粉,能細到3000多目。”林日發介紹,目數越大品質越好,價格也越高。企業與霸王茶姬、茶顏悅色等新茶飲頭部品牌建立了穩定合作。“不少網紅產品中的抹茶,都來自大悟。”
好的品質離不開好的原料。生產車間不遠處,標準化的茶園滿目蒼翠。區別于一般茶園,春天茶樹發芽的時候,技術人員會用遮陰網對其進行遮陰覆蓋。
“這是茶樹管理的關鍵環節,能減少光合作用,提高氨基酸和葉綠素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減少苦味,讓葉子更綠。”抹茶基地品控主管杜洪說,抹茶的鮮爽感,正是來自這道工序。
杜洪表示,遮陰技術調節茶樹生長周期,基地實現了從4月到10月的持續采收,三季畝產鮮葉可達1500公斤,效益是傳統綠茶的3倍以上,每畝抹茶綜合收益突破3萬元
如今,來自大別山下的這抹美味,充盈人們味蕾的同時,也帶來產業發展的甘甜。
去年,半兵衛公司抹茶產量超過200噸,年產值達1億元以上,其抹茶產品占據湖北抹茶市場的80%,國內高端抹茶市場的25%以上。帶動主產地金墩村95%的農戶從土地流轉中直接受益,周邊3100多戶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茶山上的綠色回響——
家門口端上金飯碗
青山環抱間,一泓碧水輕漾,10余頂素白帳篷臨水而立,似停泊的云舟。山水之間棧道相連,路上游人如織。
眼下,大悟縣劉集鎮店崗村已成鄂北“微度假”新地標。“我們打造‘茶旅融合’綜合體,游客可體驗采茶、制茶、品茶全過程。”劉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付忠斌介紹,景區自試運營以來,已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增收。
從最早的賣茶,到現在的“賣風景”。大悟精心打造的10個萬畝觀光茶園,依托“山水、茶、田園”資源,推動農旅融合,打造茶旅、度假、康養勝地,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
以茶為媒,茶園變景區。三里鎮的萬畝茶山綠波如海,金鼓伴山湖居湖光瀲滟。一條串聯東新油茶公園、劉集左程河伴山湖居等景點的特色茶旅線路,讓游客體驗采茶制茶、欣賞茶藝、品味茶宴,沉醉于茶香世界。
茶山腳下,田珊珍的戀山農莊一桌難求,“茶葉公園建好以后,每逢節假日和周末,農莊一天能接待四五百人。”
“有山、有茶、有風景,還有清新的空氣。”田珊珍是本地人,在經營這處農莊之前,從未涉足過服務業。美麗的生態環境,是她辦農莊的底氣所在。去年,農莊總收入超過300萬元。
昔日“抗戰小延安”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如今茶香四溢,觀光的游客一撥接一撥。
“今年1至5月,我們村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200萬元。”白果樹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嚴小裕的話語中滿是喜悅。旅游蓬勃發展,不僅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更帶動了周邊產業的聯動升級。
茶農周大姐在自家茶園旁開起農家樂:“采茶季忙制茶,旅游季忙招待,一年到頭沒得閑,錢包也沒得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當790萬游客去年涌入大悟尋找“詩與遠方”,當茶園里的鮮葉化作抹茶咖啡上的翠綠云頂,當26.5億元綜合產值在茶產業鏈上奔涌,這座大別山下的茶鄉正見證著——一片葉子,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百姓捧在手中的“金飯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