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荔”破局“大小年”
在廣州市從化區,物流無人機運輸剛剛采摘的荔枝。 新華社
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荔枝快件被工作人員搬下飛機。新華社
核心提示
今夏,荔枝堪稱“頂流”水果。
熱播劇《長安的荔枝》中,倒霉的男主角李善德被迫接下“一不小心就全家陪葬”的差事——為楊貴妃運荔枝。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從嶺南到長安,五千里路山難水險。李善德想方設法,耗時月余,揮銀無數。
福建也有自己的“荔枝使”。清代,福建后來居上成為荔枝主要進貢地。貢荔之事由總督和巡撫隔年輪流置辦,經水路運輸桶栽荔枝,沿途以隨船攜帶的閩地之水澆灌。即便如此,也僅存寥寥果實。清宮檔案《哈密瓜荔枝底簿》記載了乾隆年間的一次后宮荔枝分配:除了皇太后分到兩粒,皇后和眾妃嬪每人只得一粒嘗鮮。
時移世易,隨著栽培技術、交通運輸、冷鏈物流等條件的突破,曾經的貴族水果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但荔枝產銷困境猶在。在生產端,今年是荔枝“大年”,全國產量創歷史新高;在市場端,價格不斷探底,果農“豐產不豐收”。反觀去年同期,全國荔枝產量銳減,價格創歷史新高。
為破解荔枝“大小年”困境,近日,閩、粵、桂、瓊四省(區)從業者代表齊聚漳州,商討對策,并達成共識: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協同合作,推動全國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
6月下旬,繼兩廣地區之后,福建迎來荔枝集中上市期。我們探訪全省荔枝主要產區,了解荔枝產銷困局的新解法。
超級“大年”
6月25日,漳州市神味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漢杰召回了遠在廣東饒平的荔枝收購團隊,提前轉戰福建漳浦,在各個鄉鎮設點收購當地剛剛上市的烏葉荔枝。
神味公司是漳浦的一家時令水果加工企業。每年荔枝季,公司派人從廣東茂名出發,一路向北收購原料。按照往年進度,一周后才能抵達漳浦。
一場座談會改變了原計劃。6月24日晚,縣里緊急召集5家食品企業。主題明確:希望大家加大本土荔枝收購規模,避免果賤傷農。
對于今年的荔枝行情,從業多年的何漢杰早有預判。
“和大部分果樹一樣,荔枝也存在‘大小年’現象。”他說,去年是典型的“小年”。彼時,受冬季低溫干旱、開花坐果期持續陰雨等影響,全國荔枝普遍減產,價格被推到了歷史高位。其中,福建當家品種烏葉荔枝產地價一度突破每公斤10元,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價,許多加工企業因原料價格暴漲不堪重負。“‘小年’過后,大概率是‘大年’。”
荔枝“大年”如期而至,并且是個超級“大年”——3月,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根據成花情況,預測今年全國荔枝總產量約365.04萬噸,同比大漲111.26%。
漳州市荔枝產業協會秘書長周志杰認為, “大小年”效應,氣候適宜,高價刺激下農民普遍擴種、加強管理等因素,造成了今年的高產盛況,也引發了銷售困境。5月,兩廣地區荔枝集中上市后,互聯網上不乏“荔枝價格大跳水”等論調。隨著產區北移,悲觀情緒也傳導到了漳浦——福建最大的荔枝生產縣。
“荔枝紅滿枝,人工采摘貴,運出去更貴,爛在枝頭可咋辦?”6月22日,漳浦縣赤土鄉水頭村果農林秀珠在自家果園拍下的一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第二天,漳浦縣委書記便帶隊到她家荔枝園,調研荔枝行情。
成立多個工作專班,全縣設立上百個收購點,交通運輸部門開通“綠色通道”,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農業農村部門加強技術指導,鼓勵快遞企業降低費用,邀請網紅達人帶貨,鼓勵加工企業大量收購……這場以“絕不讓一顆荔枝爛在樹上”為要點的荔枝“保衛戰”就此打響,力度空前。
加工企業是絕對主力。6月24日晚的座談會上,5家食品企業各自表態,承諾共收購4萬噸荔枝。該收購量是去年的10余倍。
何漢杰所在的神味公司計劃收購5000~8000噸,是去年的5~8倍。6月25日,公司以每天約220噸的速度集中收購荔枝鮮果。
6月30日中午,記者在漳浦縣舊鎮鎮后垅村看到,果農將剛采摘的荔枝運往神味公司設在村部的收購點。按照前一天公布的價格,帶梗烏葉荔枝收購價為每公斤2.4元,不帶梗的優質果粒為每公斤3.2元。根據測算,當地帶梗烏葉荔枝的生產成本大約為每公斤2元。在廣東、詔安等地,同期上市的同規格烏葉荔枝,收購價為每公斤1.6元。
“作為全縣荔枝種植面積最大的建制村,去年全村荔枝產量約100萬公斤,今年接近500萬公斤。”后垅村黨支部書記林萬歷說,往年村里的荔枝主要由代辦收購,運往各地水果批發市場,加工企業消化約40%,今年這一比例將達到80%。目前,村里共有8個收購點,每日收購量約25萬公斤。
縣里最大的果汁生產企業漳浦達川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同樣以略高于成本價的價格,計劃收購1.2萬噸本地荔枝。其現有生產線每日僅能加工鮮果310噸。為此,公司委托漳州市龍海區、漳州高新區等周邊區域廠家聯合生產,將每日鮮果加工能力提高到了800多噸。
品種“換血”
6月28日,漳浦全力打響“保衛戰”的同時,另一場以荔枝為主角的活動——第二十三屆中國(福建)荔枝龍眼產銷對接活動在漳州市區舉行。
作為國內荔枝產銷對接的老牌平臺,該活動由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區)農業農村部門聯合主辦。中國荔枝種植面積占全球超過65%,而這4個省份貢獻了全國超八成荔枝產量。
優化品種結構這一老話題,再次被拋出。
“我們以5月31日之前、6月、6月30日之后作為荔枝早、中、晚熟的時間節點。”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胡桂兵說,全國58個荔枝生產縣今年3種產期的荔枝產量分別為80.65萬噸、167.52萬噸、31.18萬噸,比例為28.87∶59.97∶11.16。
在福建,這個比例更懸殊。作為全省最大的荔枝產區,漳州荔枝面積與產量均占全省約90%。去年之前,全市17.4萬畝荔枝中,烏葉和蘭竹兩大中熟品種占比高達78%。品種結構失衡帶來的問題顯而易見:扎堆上市的中熟荔枝缺乏競爭力。
來自不同產區、同樣苦“大小年”久矣的從業者達成共識:跳出一域一品種,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明晰市場定位,謀求協同合作。
胡桂兵認為,應該從兩方面優化產期結構:品種方面,重點發展特早熟、早熟、特晚熟和地方特色優質品種;在產區方面,在鞏固現有格局基礎上,適當擴大發展粵東閩南閩東晚熟特晚熟、長江上游特晚熟和云南高原立體生產特色產區。
作為我國荔枝栽培的最北緣、分布緯度最高的產區,福建荔枝晚熟優勢明顯。近年來,福建以優化品種結構為突破口,在閩南、閩東沿海重點發展晚熟荔枝,尋求產業破局。
盡管當前荔枝行情處于低谷,但漳浦縣畬家生態農場負責人藍亞明卻計劃在3年內將自家荔枝園規模從200畝擴大至500畝。新增面積全部用來發展晚熟荔枝。
最初,藍亞明種的也都是烏葉荔枝,這是當地傳統優勢品種。20世紀80年代,在全省大念“山海經”的熱潮中,漳浦以荔枝為重點發展方向。好管理、產量高、品質不俗的烏葉荔枝成為首選。福建日報曾在1982年10月13日報道了當地“荔枝熱”:“由地方財政、供銷、外貿等單位籌款購買苗木,免費贈送社員在自留山或房前屋后種植,誰種歸誰所有……全縣約有百分之七十的農戶種植荔枝,少者十幾株,多者上千株。”
1998年,公務員平均月工資才幾百元,而烏葉荔枝收購價格高達每公斤二三十元。那時流行的說法是,一棵荔枝樹可作為3個女兒的嫁妝。2000年后,漳浦荔枝種植面積隨之達到了頂峰,品種結構失衡的隱患就此埋下。
有感于此,藍亞明在10年前率先從海南等地引進A4無核、井崗紅糯、仙進奉、雙肩玉荷包等晚熟品種,通過老樹高接換種替代烏葉荔枝。這些品種大多在7月中旬后上市,避開了6月高峰期,即便在“大年”依然有較為穩定的價格。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近年來,漳州累計引進30多個晚熟優質荔枝品種,將全市早中晚熟荔枝品種結構從0.5∶8∶1.5調整為1∶6∶3,采摘期從15天延長至60天。按平均畝產1000公斤計算,晚熟品牌每公斤收購價40元,每畝收入4萬元以上,比傳統荔枝每畝5000元收入,經濟效益提高8倍以上。
品種結構調整,實現了差異化競爭,也為跨區域合作創造了條件。
“以上海為例,作為全國水果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荔枝消費卻僅占當地市民水果消費的4.5%;在廣東,這個數字是10%左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說,像荔枝這樣區域性極強的水果,生產半徑相對固定,但市場半徑可不斷拓展。主產省份如何加強聯動,共同拓展國內國外、線上線下市場空間,是未來應重點研究的方向。同時,荔枝時令強,每個產區上市周期短則十幾二十天,長的不超過一個月,產品營銷周期過短。不同省份若攜手合作,前景則大為不同。“比如,海南拿下某個區域市場,接力棒交給兩廣地區,兩廣地區再轉交給福建,便能實現共贏。”
吃法“上新”
這幾天,何漢杰一邊忙著荔枝收購,一邊關注著新式茶飲市場新爆款。
6月27日,新式茶飲知名品牌霸王茶姬推出了一款名為“一騎紅塵”的新品。從名字不難看出,荔枝是其中的主角。荔枝鮮果去梗去皮去核后,利用全自動生產線榨取原汁,通過無菌冷罐鎖鮮,運輸至茶葉加工廠,實現與福建小種紅茶、錫蘭紅茶深度融合。何漢杰所在的神味公司就是該茶飲的荔枝原料供應商之一。
從3200噸到4萬噸,漳浦5家食品加工企業的鮮果收購量激增,能否有效消化這么大量的荔枝?實際情況是:多多益善。在采訪中,多家企業都表示正推進增資擴產計劃,縣里也在協調用地等問題。這些以時令水果加工為主業的企業逆勢增長的動力,源自近年來新式茶飲井噴式發展帶來的海量原料需求。
當前,新式茶飲行業正經歷一場原料變革,原葉茶、鮮奶、鮮果逐漸成為標配。
漳浦達川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巖松表示,新式茶飲果汁原料供應正成為公司最大增長極,荔枝、龍眼、火龍果、余甘、菠蘿等果汁產品按季節無縫銜接生產,國內叫得上名字的新式茶飲品牌幾乎都是其合作方。
作為夏日水果“皇后”,荔枝在新式茶飲這一賽道上風光無限。公開報道顯示,茶百道早前推出的兩款荔枝系列飲品,上線5天銷量突破了200萬杯,消耗鮮荔枝2500萬顆。有自稱為茶百道員工的網友吐槽:“這荔枝剝不完,根本剝不完!”瑞幸咖啡則與熱播劇聯名,推出長安的荔枝系列新品,第一周銷量突破850萬杯。
這也為破解荔枝產銷困局提供了新思路:解鎖更多吃法、玩法。
永春縣新農人辜燕萍創建“荔枝公社”,推出荔枝研學課程,發展荔枝主題民宿,讓聲名在外的岵山荔枝與豆腐花、永春老醋、永春香實現跨界混搭。
漳浦縣企業漳州德興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從品種篩選試驗、定制化種植管理、高品質荔枝加工出口貿易到荔枝深加工等全產業鏈條。20多年前,公司第一次將荔枝鮮果出口至日本,如今其開發的荔枝青梅酒、荔枝白蘭地等產品加速出海。
在荔枝龍眼產銷對接活動上,各地從業者開啟了產業未來的廣闊空間。6月20日,漳州市荔枝產業協會成立。
“我們希望荔枝生產、加工、流通、科研等多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產業協會會長蘇建勝說,希望構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制定荔枝栽培管理、品質把控、采收商品化處理等方面的統一標準;培育植保、采摘等社會化服務團隊,破解果農采收成本高、管理粗放等問題;共同打造荔枝區域品牌,發出荔枝營銷的強大聲量;及時發布產地信息、等級標準與預期產量,推動供需雙方高效精準匹配。
編后
要素聯動,共享紅“荔”
南方果園里枝頭上那掛滿的嫣紅,今年引發的熱議遠超往年。各地打響的荔枝“保衛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荔枝生產端所遇到的困難。如何讓農產品價值實現更大化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為破解難題,我省荔枝的主產區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各要素協同發力,織就一條從枝頭到舌尖的現代化產業鏈。
從各地的應對措施來看,如何克服“大小年”成為一項必答題。克服“大小年”的要旨并非消滅“小年”,而在于穩定產量,不至于出現太大偏差,讓“靠天吃飯”變成“知天而作”。要化解水果“大小年”輪回,關鍵在于技術上,為果樹疏花剪果,為其減負,確保來年結果能力。管理上,需加強技術推廣,通過培訓、示范等方式幫助農戶掌握科學方法,并將技術規程落實到生產實踐中。
深加工、冷鏈技術是鮮果市場的“穩壓器”和調節市場供應的“時空轉換器”。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支持縣城、重點鄉鎮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冷鏈集配中心。
如何讓“穩壓器”變得更穩,避免“大小年”是根本。“大小年”情況讓產業鏈下游無所適從,特別是歉年時,原料奇缺,果價飛漲,企業無米下炊,無法保證工廠的正常運營、盈利。
荔枝走進千家萬戶的背后是古驛快馬化作今天的冷鏈物流。試想,今年滿山紅遍,明年枝頭寥落,將阻礙冷鏈物流與產區的順暢對接。唯有馴服“大小年”這匹野馬,才能讓冷鏈物流實現正常化。
一粒荔枝引發的探索還有更多。福建荔枝主產地已在開展品種結構優化,錯峰采收,延長市場供應期,避免短期內市場飽和導致的價格下跌。而廣東省在幾年前研發的“凍眠荔枝”技術被業界稱贊。該技術采用液氮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將保鮮期從3~5天延長至1年以上,鮮果還原度達85%以上。這一項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荔枝,而且可以將荔枝作為原材料長期儲存,使荔枝果肉、果汁、果酒、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更為易得,有效延長荔枝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放眼各種特色農產品,產業各要素的協同有助于應對自然風險與市場波動,促進農戶增收與產業健康發展。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