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產品出圈記
6月12日,張富安正在采摘大銀杏。(受訪者供圖)
櫻桃紅滿枝頭,擦亮“甜蜜產業”名片;羊肉香氣氤氳,書寫生態品質承諾;杏果走俏市場,撐起鄉村“杏”福夢……一個個地理標志扎根三秦大地,衍生出一條條產業鏈,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近年來,我省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力和帶動力不斷提升,“地標力量”持續壯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有效地理標志商標161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6個,2024年全年地理標志產品產值達411.79億元。一幅“產業強農、品牌富農、地標興農”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徐徐展開。
強品質 守護“金”字招牌
如何讓地理標志資源釋放出更大活力?
陜西作出有力回答——持續培育地理標志品牌,以地理標志為核心推動縣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強。
在銅川,大櫻桃激發“甜蜜經濟”,成長為富民大產業的故事正為鄉村振興寫下鮮活注腳。
6月23日,在銅川金櫻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櫻桃種植基地里,工人正忙著清園噴藥,為來年結果作準備。至此,公司今年的櫻桃采摘和銷售圓滿收官?!按笈?/span>4月2日開園,賣到5月下旬。緊接著露天櫻桃成熟,6月上旬全部銷售結束?!惫矩撠熑藯铞H介紹,我們主栽的有“布魯克斯”“美早”“輝煌”等品種,憑借高品質,不用費力推廣就有新老客戶頻繁下單,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
“櫻桃品質高,價格才能上得去。我種植的大棚“布魯克斯”最貴能賣到300元一斤?!睏铞H從改良土壤、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優化,守護銅川大櫻桃“個大色艷、汁多味美”的優良品質。
2013年,“銅川大櫻桃”獲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去年,“銅川大櫻桃”地理標志商標品牌被評為“陜西好商標”,品牌價值達7.26億元。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大櫻桃種植面積1.94萬畝,產量1.31萬噸,櫻桃畝均收入普遍達2萬元以上。
“我們發布實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銅川大櫻桃》省級地方標準,為全市大櫻桃標準化生產提供科學規范的技術標準。”銅川市果業發展中心副主任付新剛說,基于優越的生產條件,通過推廣應用生態防蟲技術,推行果園標準化生產管理,從而保證銅川大櫻桃的品質,全力培育打造“銅川大櫻桃”地標品牌。
要讓地標品牌叫得響,品質是根本。為呵護好地理標志“金”字招牌,我省加強標準供給、質量監管、技術支撐,完善地理標志標準體系,穩定地理標志產品質量,構建地理標志檢驗檢測體系,推動地理標志資源優勢向發展勝勢轉化。
創特色 傳承地道風味
6月20日,在榆林市橫山區永豐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的養殖基地高標準羊舍里,一只只白絨山羊撒著歡兒追逐跳躍。
“我們以橫山白絨山羊為依托,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餐飲服務于一體,注冊‘雙城鄉’商標,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羊肉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惫矩撠熑瞬軓┖杲榻B。
2010年,“橫山羊肉”以其顯著的地域和品質特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8年,“橫山燉羊肉制作技藝”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橫山羊肉”已是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羊產業成為當地首位富民產業。
在推動“橫山羊肉”品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橫山區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燉羊肉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提升“橫山羊肉”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擴大品牌影響力。
曹彥宏說:“我們在西安、榆林等地開設了多家直營店和‘雙城鄉羊肉’餐飲店,以橫山鐵鍋燉羊肉為招牌,聚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品牌。”
羊肉在鐵鍋中翻滾,乳白色的湯汁濃郁醇厚,香氣四溢。在雙城鄉羊肉店里,招牌菜鐵鍋燉羊肉很受歡迎。橫山燉羊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鄭成鋒有著20多年燉羊肉的經驗,讓更多人品嘗到“橫山味道”,他樂在其中。
“燉羊肉好吃是因為原料正宗,我們橫山羊從小吃地椒葉等多種中草藥長大,肉質鮮嫩,不腥不膻。燉肉時要少加調料,盡量保留原汁原味?!编嵆射h道出了橫山燉羊肉背后的講究。
“要吃羊肉走陜北,陜北羊肉數橫山”。地道的橫山燉羊肉聲名遠揚,是每個橫山人的鄉愁,也征服了越來越多人的味蕾。
橫山羊肉“火出圈”,是陜西聚焦區域特色,探索以地理標志撬動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我省深入挖掘品牌故事,講述地理標志產品的起源、發展歷程、獨特工藝以及背后的人文故事,讓“橫山羊肉”等地理標志品牌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共鳴與日俱增,品牌價值得到全面提升。
延鏈條 豐富產業生態
“你屋杏賣完么?”
“剛發走最后一件快遞,一斤都不剩了?!?/span>6月12日,問起今年大杏的銷售情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阿氏村村民張富安藏不住豐收的喜悅。
年過六旬的張富安從小就跟杏打交道,現在靠種杏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杏一上市就被老客戶預訂完了,都不用我拉到市場去賣。”張富安說,優質果能賣到3元一個,品質較高的每斤8元交給合作社,只要把杏種好,就不用操心賣不掉。
藍田縣是西安地區大杏的集中產區,大杏栽培已有2500多年歷史。2015年,“華胥大銀杏(華胥大杏)”被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0年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近年來,在當地的有力保護和促進下,金燦燦的大杏讓果農走向“杏”福路。
藍田縣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杏生產合作社建立起市場與果農之間的橋梁,讓大杏產業逐步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我們村的三家大杏合作社,幫大家解決了銷售問題,促進了產業增效、農戶增收?!卑⑹洗妩h支部書記姜鎖鋼說。
目前,藍田大杏栽植面積約1萬畝,年產大杏1.1萬噸,產值約1.1億元。此外,藍田縣以杏為“媒”,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從“鮮果經濟”到“美麗經濟”的蝶變。該縣通過舉辦“杏花節”把女媧溝打造成西安地區休閑農業“春來第一景”,同時依托對藍田大杏栽培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展示,助推大杏產業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壯大。
近年來,我省創新產業融合模式,持續推動地理標志產業融合發展。開發以地理標志產品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線路、文化體驗活動,支持建設地理標志產品觀光園、地理標志民俗文化展示館等,讓游客親身感受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文化魅力,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從田間地頭的土特產到市場認可的“金”字招牌,地理標志讓鄉村特色變優勢、資源變財富的故事正被不斷續寫。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