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 | 2025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聲譽評價結果
導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背景下,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作為上聯城市、下接鄉村的重要節點,在城鄉融合、產業聯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多元價值與輻射帶動作用。產業強是強鎮建設的邏輯起點和原有基礎,在品牌競爭時代,聲譽強、口碑強、影響力強成為實現持續穩定發展與繁榮的關鍵。
2025年5-7月,浙江大學 CARD 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與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以胡曉云團隊自主研發的 “中國鄉鎮品牌聲譽評價模型” 為基礎,結合數理建模與 “自然言語解析法” 進行互聯網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對浙江省 109 個特色農業強鎮開展品牌聲譽評價,為理解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建設現狀、提升其品牌競爭力及推動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2025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聲譽評價結果
2018年至2021年,浙江省連續公布了四批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共計109個。與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界定“中國農業產業強鎮”的稱謂不同,浙江省稱之為“特色農業強鎮”。雖然“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評審認定是為了配套“中國農業產業強鎮”,但“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這一稱謂一方面反映了浙江對農業強鎮要圍繞區域農業產業特色做出個性化、差異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風貌特征所決定的山地農業現狀,即難以形成大規模連片的、大農場式的、大宗農業產業,更多地是基于山地丘陵特征的小而散、小而美、優而特的特色農業。
進入2025年,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奮力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宏觀背景下,浙江省頻頻在包括特色農業強鎮在內的鄉鎮層級發力,先是在4月和5月連續公布了兩批省級中心鎮名單(共105個),又在6月公布了《首批(山區海島縣)省級“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名單》,緊隨其后的7月又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一系列的動作表明,浙江省正在深入挖掘鄉鎮特別是中心鎮、強鎮、重點鎮在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聯農帶富、集聚先進生產要素、開展農文旅項目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正如我們在“浙江省中心鎮品牌聲譽評價”中所說的,“一個旨在縮小“三大差距”的“以縣城為關鍵支撐,以中心鎮為橋梁紐帶,以重點村為重要節點,通過空間優化、產業聯動、功能互補,推進縣域內產業集群、人口集中、服務集成、資源集聚”的共富卷軸,正在浙江大地上徐徐展開”。同樣地,特色農業強鎮在上聯城市、下接鄉村、內聚要素、外拓市場等方面也具有強大的輻射帶動效應,是一個擁有多元價值的立體空間,同時擁有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農業生產、自然審美、情感體驗、生活方式養成等諸多功能與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將累計建成茶葉特色小鎮35個,省級茶旅融合精品線路35條;到2027年底,兩者累計分別將達到50個和50條。這固然說明作為江南茶區的重要產區,浙江省對茶產業的重視;同時這種“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也對其他特色農業強鎮具有啟發意義。實際上,在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中,就有14個以茶葉或“果+茶”為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的強鎮。
上述功能與價值的實現,僅僅依靠產業強顯然是難以實現的。產業強是強鎮建設的邏輯起點和原有基礎,在品牌競爭的時代,它還應該口碑強、聲譽強、影響力強。唯其如此,強鎮才能獲得政府決策者的支持、投資者的青睞、旅游者的好評、原住民的安居、外來者的向往,并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與繁榮。
有鑒于此,2025年5-7月期間,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共同成立課題組,以胡曉云團隊自主研發的“中國鄉鎮品牌聲譽評價模型”為基礎,對浙江省109個特色農業強鎮進行了品牌聲譽評價。這也是課題組今年開展的第四個有關區域空間品牌——鄉鎮品牌的品牌聲譽評價(中國農業產業強鎮、浙江省中心鎮、中國“長三角地區”特色小鎮以及本次的“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本研究在“中國鄉鎮品牌聲譽評價模型”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數理建模,并采用“自然言語解析法”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得出如表結果。
從“2025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品牌聲譽評價結果”表中可見,109個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中有2個的品牌聲譽達到了優級水平(900分以上),均來自嘉興市,分別是海寧市長安鎮、桐鄉市石門鎮;有48個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聲譽良好(801.885-888.954);有50個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聲譽位于中等水平(700.102-798.39);有9個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的品牌聲譽位于較低水平(655.205-697.999)。總體上,超過一半的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在品牌聲譽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 本次品牌聲譽評價的數據采信截止時間為2025年7月16日。
* 課題組成員:胡曉云、李闖、許敏露、冬梓蒙、孫喆、張慧婷、鄭文丹、陳寒、吳夏楠、顧周荃。